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成功大學湯堯:3至5年新科博士最可能出走
http://www.CRNTT.com   2018-04-03 00:36:19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湯堯。(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評社台南4月3日電(記者 趙家麟)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湯堯2日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台灣最大資源是人才,面對大陸惠台政策以及一系列的高校攬才行動,台灣要反思自己的因應對策是否讓青年有感?如果推出的政策只是空包彈,台灣將面對人才加速西進的危機。

  湯堯還說,台灣高教面臨少子化衝擊波才剛要真正開始,加上經營不善、生源不足等問題,造成科技大學退場、倒閉,進而出現流浪教授、博士的現象將不足為奇;畢業3至5年內的新科博士,將是最有機會出走的第一波人才。

  湯堯為英國伯明翰大學教育學院國際政策與管理碩士、哲學博士,學術專長有教育行政與政策、跨國高等教育研究、亞洲高等教育發展等。主要經歷:台灣藝術大學副教授兼任籌劃師資培育中心工作、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科技部”工程科技推展中心研究員、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兼任研究員,致遠管理學院(現為台灣首府大學)研發長、南科產學協會理事等。

  由上海市海外聯誼會滬台交流委員會舉辦的第2屆“台灣優秀博士上海高校交流會”4月下旬將在上海登場,預計邀請台灣150位以上博士前往與江浙滬高校交流、媒合;此外,福建閩江學院、上海華東政法大學等多個省市高校也都有向台灣的博士招手;湯堯從歷史、高校發展與挑戰、人才流動提出觀察與分析。

  湯堯表示,愈來愈多大陸高校聘台灣學者、博士,但能夠進入“雙一流”、“九八五”、“二一一”的重點高校的學者,大約只有5%至10%的比例。台灣學者、博士要西進,有一些主、客觀因素:

  個人的主要考量包括:一、必然是有過多次接獨、比較;二、是否要脫離台灣社會脈絡?三、審視應聘的高校待遇及教學研究設備?四、高薪並非萬靈丹,未來有多少續聘的機會?

  外部客觀環境變化:一、台灣的大學經營不善,財務營運能力難發揮;二、1999年起的少子化浪潮,今年、明年開始才真正要衝向高等教育學齡階段;三、生源不足的現象,無法從境外的陸生、南向得到適度補充。四、高校與產業界對博士人才處於飽和狀態。

  湯堯認為,在內外部環境因素影響下,在台灣尚未確定生根的人,就會用腳移動。初期最主要的西進族群,應該是畢業3至5年內的新科博士。

  湯堯說,台灣自2002年起成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教育與人才就是WTO中的服貿一部分,中國大陸新近公布的31項惠台措施當中,其實就是WTO、服貿的內容。

  他強調,台灣當前最重要的產業是半導體,但說穿了,台灣最重要的資源是人才。開放,才能讓人盡其才、貨暢其流才;大陸不只對台開放,也逐步對世界開放,連日本都在修移民法,放寬人才進入日本的條件。

  但湯堯告訴中評社,台灣這幾年來,過度自信、過度的瀰漫在美國主義中,以為民主、法治就是萬靈丹,但稍有不慎,當民主走向民粹、法治成了因人而設法時,台灣反而趨向封閉。教育被民粹式的摧殘,學生發生質變,學習與敬業態度改變,普及化的高教成了毒藥。青年的就業能力與生存環境都在劣化。

  湯堯表示,擇優而仕本是自然現象。從歷史來,台灣這幾百年來與週邊經濟體的互動關係,總是往經濟好、有發展機會的地方流動。從先民來台到下南洋做生意,清末還有台灣人返大陸考進士,再到近幾十年來的台商西進,都是這個道理。今日的台灣,標榜民主、政黨輪替,如果還擔心人才外流、西進,就該要反思台灣自己出了什麼問題?台灣周旋在美中日等大國之間,到底有沒有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

  他說,蔡政府執政即將屆滿兩年,日前已對大陸31項惠台措施做出四個方面、八個策略的“壯大台灣”回應方案。如果無法讓青年有感,讓青年學者、博士沒有信心在台灣安身立命、發揮所長的話,因應方案就成了“空包彈”,台灣就無可避免的要面對人才加速西進的危機了。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