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倒扁運動如箭在弦 結果拭目以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6 10:45:04  


  中評社香港8月26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一篇評論文章說,臺灣新一輪倒扁運動,進入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倒計時。不到一個星期,就籌集到了原本計畫一個月才能獲得的1億元“倒扁經費”,這意味著施明德的倒扁運動,已獲得超過100萬民眾的認同和支持。 

  關注臺灣政局發展的方方面面,無論從何種角度和立場進行解讀,都會對臺灣政治轉型過程中民眾參與意識的高漲留下深刻印象。人們注意到,無論參與方式、人數、捐獻金額及其速度,這次的組織和動員都創下了紀錄,並將在臺灣政治史上留下特殊的一頁。 

  無法預測倒扁能否成功 

  文章說,一個在既得利益集團心目中早已被邊緣化的失意政客,一個在熊秉元教授筆下的那位“戲路有限”的演員,終於找到了粉墨登場、登高一呼、喚醒民眾和引領風騷的機會。2006年的閏七月,人們將再次領略臺灣民眾的政治動員力,陳水扁也將再次在政治道德的審判臺上,接受憤怒的喧囂。 

  正是因為施明德倒扁運動獲得了臺灣民眾的熱烈響應,陳水扁以及民進黨受到了衝擊和震撼,於是我們便看到了威權時代最下三濫的烏賊潑墨。民進党對施明德展開了前所未有的攻擊和謾駡,揭瘡疤、挖老底,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連陳水扁也當眾羞辱和冷嘲熱諷過去的“戰友”和曾經的“党主席”。而反制施明德倒扁的力量,更在集結之中。 

  由於後續情勢發展的不確定性以及局勢的日益緊繃,台聯党“精神領袖”李登輝以及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均臨時取消了訪日行程,顯見臺灣朝野政治勢力,都在高度關注局勢的發展,都在不約而同地為此後的倒扁形勢預作危機處理的準備。 

  美國仍然保持中立,大陸無意介入。在這些因素尚未發生本質性變化之前,我們盡可以預測倒扁運動的發展趨勢,但迄今為止,沒有人敢妄斷結局。不過,仍然有一些觀點值得重視。 

  各種意見 難見是非 

  文章說,李敖在聲援施明德的同時,直截了當地指出,施明德的倒扁一定不會成功,因為阿扁一定不會下臺,大家不如用平常心,把這場倒扁運動看成是一場“醜化阿扁的行動”就好了。這是李敖的快人快語,但至今未見有人予以反駁。 

  極個別的文化人和學者不苟同倒扁運動,也不能接受街頭上的訴求方式。儘管目前臺灣還尊重或大體尊重每個人的政治選擇,但這些人士還是被批評為“假清高”。李家同教授撰文表示自己不會支援施明德的倒扁運動,最大理由是不願意看到臺灣社會再度出現歇斯底里症狀的發作。 

  文章表示,甘犯眾怒的龍應台,也煞費苦心撰寫洋洋灑灑數千言的自我辯白,看得出字裏行間的辛苦和努力,但顯然也表現出某種程度的小心翼翼。至少在外界看來,“目睹蘇聯帝國解體,柏林圍牆倒塌,香港七一遊行,又在臺灣威權時代裏寫過野火集的人”,在難得一見的自我表白中,自有其令人激賞的一貫堅持,但卻無法展現出既往的辛辣筆觸和擲地有聲。 

  南方朔最新的評論文章也發現,在倒扁和挺扁兩大陣營裏,最值得警惕的是,挺扁一方儘管民意支持率只有18%,卻仍然堅硬如鐵板一塊,敢拼命,敢煽情,完全不計後果,不擇手段;擁有多數民意的倒扁陣營,勢頭強勁猛烈,卻顯得畏手畏腳,瞻前顧後,或者是前怕狼後怕虎,顧慮多多,總希望在體制內抗爭,無需走上街頭。 

  這位著名的評論家歎息道,這次倒扁運動還沒有正式開打,已經像淝水之戰,未戰先敗了。 

  文章指出,很難輕易說孰是孰非。沒有人會否認,臺灣的社會轉型以及民主化進程的諸多嘗試,無論在臺灣,還是在華人社會,都是啼聲初試。從宏觀層面來觀察,龍應台對臺灣當前亂象的看法是接近客觀的,至少接近理論層面的客觀。近年來所發生的一切,未必是真正意義上的亂,而是新興民主在實踐過程中的必然,是一個自由開放社會在摸索新共識,尋找新價值過程中的喧聲,是從威權社會到民主必經過程中的蹣跚學步。 

  難以避免的亂象? 

  文章說,從這次龍應台等為數不多的文化人以及學者的特立獨行,以及因此遭遇到的批評,我們可以發現,這次由施明德發起的倒扁運動,雖然在造勢氛圍上讓外界感受到全民參與的熱情,但依然無法跳脫出非藍既綠的窠臼。 

  本質上,倒扁行動仍屬於藍綠對決的範疇。這就給陳水扁運用民粹、凝聚支援、鞏固基本盤提供了整合的契機。陳水扁對施明德的公開奚落,更對矛盾的激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文章表示,被“倒”的一方,力量已經集結。陳水扁這次再也沒有那種低姿態和刻意的謙卑。他的咄咄逼人以及對施明德的謾駡攻擊,在在顯示出臺灣民主轉型的不完整和不成熟。而倒扁一方,已彰顯出不得不在街頭展示力量的決心與意志。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對龍應台和李家同表示理解和尊重。這在十年前或者六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文章指出,在這個多元的公民社會裏,既存在倒扁的自由,也存在不倒扁的自由;既有民粹式的舉措,也開始出現理性思考;既有讓外界眼花繚亂的現象,也有努力爭取依法行事的執著;既存在集體歇斯底里的危險徵兆,也預留冷眼旁觀的空間。無論倒扁行動趨向如何、結果會怎樣,公民社會某種新形態的雛形,也許就這樣應運而生。不妨跳出習慣性思維的框架,對近期臺灣情勢作如是觀。  


    相關專題: 施明德倒扁 來自深綠的最大呐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