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業轉移下的中歐貿易不平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03 06:13:14  


中歐貿易不平衡是經濟全球化導致産業轉移的必然結果
  中評社香港8月3日電/近年來,隨著中歐貿易的迅速發展,中歐貿易不平衡也日漸突出。今年1月至5月份,中國對歐盟的貿易順差達到305億美元。新華網發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扈大威文章稱,中歐貿易不平衡是經濟全球化導致産業轉移的必然結果,中國在承接産業轉移的同時也承接了貿易順差。

  面對中國對歐貿易順差的急劇增加,歐方的解釋是中歐雙方在市場開放方面不對等。“中國未能充分履行作爲世貿組織成員的義務,沒有充分向歐洲企業開放金融、電信以及建築業等市場。”歐洲企業在中國更多地“面對的是一堵墻,而不是一扇敞開的門”。歐盟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服務貿易,保護歐洲企業在華知識産權,消除貿易限制措施,從而减少貿易順差,推動中歐貿易平衡向前發展。 

  文章認爲,上述觀點反映了部分歐盟國家對中歐貿易不平衡的不滿情緒,但是其分析和立論却明顯存在偏頗之處。它沒有正確認識導致中歐貿易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因此對中歐經貿關係的發展開出了錯誤的藥方。事實上,歐盟對華出口近年來一直以比較快的速度增長。2000年歐盟對華出口爲257億歐元,2004年猛增至480億歐元,4年內幾乎翻了一番,是歐盟所有外貿夥伴中增長最快的。這表明中國已經充分向歐盟企業開放了市場。中歐貿易逆差的出現,根本上講不是由於中國對歐盟採取貿易限制措施,而是由於各國經濟結構調整、實行對華産業轉移所導致的貿易轉移效應。 

  應當承認,由於中歐經濟結構上的互補性,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産業的潜力在中國加入WTO之後被釋放出來。尤其是2005年紡織品配額制取消後,大量中國紡織品和服裝進入歐盟市場。這部分地解釋了2005年以來中國外貿順差的急劇增加。但是,如果進一步分析中歐經貿的産品分類就會發現,中國對歐出口的主要順差商品不是初級産品,而是具有較高技術含量的、資本和研發密集型製成品,而這些産品多由活躍在中國外貿領域的外資企業製造。 

  文章指出,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利用中國一流的基礎設施、優惠的稅收政策、穩定的社會環境、低廉的勞動力價格以及潜在的巨大市場,持續不斷地向中國投資乃至轉移生産、研發部門,將中國作爲重要的生産基地以及研發基地,同時將産品返銷歐美等市場。這就使中國成爲世界製造業的中心,形成了“亞洲(中國)生産,美歐消費”的格局。一個最有說服力的證明是:在中歐貿易額不斷增長的同時,歐盟與美國、日本等主要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額都在下降,這表明生産轉移導致了貿易轉移。據統計,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外資企業産品在中國出口份額中所佔比重不斷提高,1990年爲17%,到2005年已經達到58%。以中國電信産品出口第一大商品手機爲例:2005年,中國出口手機2.28億部,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其中外資企業産品就佔95%以上。 

  文章表示,在經濟全球化導致的産業結構調整和貿易轉移的共同作用下,國際貿易平衡具有了新的含義。由於歐盟、美、日、韓等國家將部分産業向中國轉移,中國成爲橫跨多個國家的整個生産鏈條的最後一個環節,將來自不同國家的原材料乃至半成品進行最後的組裝,幷且打上中國製造的標記出口。這樣一來,中國在承接産業轉移的同時也承接了貿易順差。因此,中歐貿易的平衡就必然表現爲某種不平衡:即一定程度上的中方順差才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歐貿易的合理狀態。 

  總之,中歐貿易不平衡是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必然結果。忽視産業轉移導致的順差轉移、片面指責中國市場開放程度不够將對中歐經貿合作的健康發展産生消極影響,不僅不利于中國經濟,也不利于歐盟經濟的成長。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