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4日,以色列士兵對於停火消息做出積極反應。環球在線 |
持續1個月的黎以衝突“吃掉”以色列51億美元。據以色列《新資訊報》報道,這一數位主要來源於戰爭的直接開支、對以色列國內生產總值的影響等。報道說,戰爭直接成本預計為27億美元。其中,增加軍費開支占到16億美元,剩餘11億美元則用於賠償公司和公民在衝突中的損失。衝突將使以色列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幅降低,這一降幅相當於20億美元損失。另外,以政府還追加4.55億美元用於衝突中的消防和救援經費。
導彈油料所剩無幾
以色列政府為戰爭支付了16億美元的軍費,幾乎都花在精密武器出動與消耗、士兵傷亡撫恤及預備役動員等方面,平均一天"燒掉"約5000萬美元。儘管這個水準與駐伊美軍每天耗費1.86億美元相比算不得什麼,但已讓以色列難堪重負。開戰至今,承擔主要攻擊任務的以空軍就出動F-15I、F-16I戰機5000多架次,另外還有800多架次的直升機作戰行動,精確打擊範圍包括學校、住宅、道路、橋樑等。因為害怕真主党使用肩扛式導彈襲擊,以軍飛機大多提升飛行高度,改變以往“地毯式轟炸”的笨辦法,使用了“外科手術”式攻擊。以空軍還特意在特拉維夫向外界展示了一段經典畫面:F-16I戰機飛行員用定位吊艙快速鎖定一輛在高速公路上急馳的豐田皮卡,然後發射一枚價值18萬美元的“小牛”空對地導彈,2秒後目標被消滅,整個過程感覺就像“遊戲一樣簡單”。
但以色列模式的高科技戰爭的另一個同義詞卻是“燒錢”,據英國《簡氏防務週刊》披露,按照以空軍每天至少打掉100枚導彈和精密炸彈的速度計算,光以空軍的日裝備消耗額便超過500萬美元,還不算戰機的起飛成本及無人偵察機的損耗。目前,美制“小牛”空對地導彈(18萬美元/枚)、“海爾法”機載反坦克導彈(4萬美元/枚)、“陶式”反裝甲導彈(1萬美元/枚)位列以軍消耗量的前三位,它們已所剩無幾。以在2004年購買的1.02億美元的JP-8航空燃油也用得差不多了,戰機面臨“趴窩”的危險。而以媒體抨擊說,以空軍往往用造價18萬美元的導彈,去攻擊黎境內的一座造價幾千美元的簡易橋樑甚至一處懷疑屯兵的土屋。
讓以色列後勤和財政部門叫苦不迭的是,為加快戰爭進程,7月20日,以色列陸軍奉命出動數百輛坦克裝甲車輛入侵黎巴嫩,但遭到真主党意想不到的猛烈抵抗,已確認至少10輛新式“梅卡瓦3”型坦克(每輛單價300萬美元)被徹底摧毀,人員傷亡和裝備消耗則更多,讓以色列財政狀況更加雪上加霜。
相形之下,真主党武裝發射的喀秋莎火箭彈每枚造價不超過30美元,真主党每天打200-300枚喀秋莎火箭的費用也不超過1萬美元。毫無疑問的是,真主党用相對低廉的代價消耗著以色列軍力,挫敗了以軍速戰速決的計畫。
局部動員讓經濟受傷
對以色列來說,耗錢“大頭”倒不是武器,而打亂整個經濟運行的局部動員。衝突爆發三天后,以色列內閣下令實施局部動員,2萬多名預備役人員在24小時內填滿了第17、19、79後備裝甲旅的建制,並開往前線參戰。這些人都享受到相當不錯的福利待遇,預備役士兵一報到,以軍徵兵中心就在戰地銀行建立個人帳號,通過個人帳戶向他們發放軍餉,並預先支給新兵一筆現金供暫時零用,而以色列國家保險公司則免費為每名士兵提供意外傷害保險。外界預計,這些費用加在一起,以政府已為30餘天的軍事行動支出了不少於8億美元的軍餉。更重要的是,這次局部動員幾乎抽光了以北部地方的精壯勞力,醫院缺乏醫生值班,商場沒有保安等,導致當地經濟陷入癱瘓。據以色列《國土報》報道,一名叫喬納森•艾納的IT公司負責人因上前線,結果耽誤了與客戶的生意,損失數十萬美元,幾乎使自己的小公司遭遇滅頂之災。
英國倫敦大學防務專家邁克爾•克拉克指出,黎以衝突是一場遊擊隊抗衡國家的“典型不對稱戰爭”。眼下以色列已動用3萬大軍,相當於以色列常備軍總數的1/6,花費大筆金錢,但打出了不滿意的結果。
今後要打“節約型戰爭”
此次黎以衝突的規模及人員傷亡雖比1982年黎巴嫩戰爭小得多,但戰爭消耗同比程度卻翻了一番。以色列《國土報》稱,真主党與以色列國防軍之間的死傷比率在5∶1之間,但雙方殺死一個敵人的代價比卻是1∶10,資源匱乏的以色列一旦與敵進入僵持狀態,後果將不堪設想。此前的五次大規模中東戰爭的結果,每一次美國都要輸血幾十億美元給以色列,才勉強維持以國家機器的運轉。因此,一些以色列智囊機構呼籲政府謀求打贏未來“節約型戰爭”。以色列前總參謀長莫法茲就建議政府提高下達局部動員令的條件,節省下來的軍費用在主要危險地區。(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