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政府作梗 直航只能期待國民黨重新執政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5 10:43:54  


  中評社香港8月25日電/資深台灣問題評論員林修祺今天發表題為“扁府作梗 直航進展緩慢”的評論文章說,台灣政府政經利益一鍋端的吃相,即使不至於中斷兩岸直航協商,也增加了達成協議的難度。所以在民進黨執政期內,樂觀估計也只能達到客貨包機定期化常態化,兩岸期待簽署航權協議、實現全面正常海空直航的願望,看來要到堅持“九二共識”的國民黨重新執政後才能達成。

  文章分析,“倒扁雙颱”正在加速旋轉,一由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發起百萬人“倒扁行動”,一由民主行動聯盟發起“秋鬥”。這兩個相乘的“超級強颱”將在九月震撼全島,台灣政局及扁政權已進入不穩定狀態。但台灣不會出現大亂,因為有中美及泛藍等內外因素的制約,且陳水扁已是有“權”無力的“殘廢總統”。如果阿扁僥倖過得九月這一關,不是他和民進黨幸運,而是馬英九和國民黨幸運。

  更有趣的著點反而是,近大半年來無論台灣政局如何動盪多變,也未對兩岸關係造成衝擊,兩岸互動關係仍然有所發展,其中最具指標意義的莫過於客貨運包機直航的進展。今年的春節包機增加了廈門新航點,搭載對象亦由台商及其家眷擴大到持有效證照的台灣居民。台灣當局對今年的中秋節包機持更開放的態度。今年六月十四日,兩岸同步宣布開辦四項專案包機,即貨運包機、一年四節的節日包機、緊急醫療包機、特定人道包機。最近,蘇貞昌又以積極落實經續會共同意見為由,爭取年底前全面開放大陸民眾赴台旅遊,並同步推動觀光包機,為客運包機進一步實現常態化周末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作者表示,為何不管台灣政局如何變化兩岸直航都在進展呢?因為兩岸直接通航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無論從地緣還是族緣看,大陸這個“場”都對台灣具有強大吸引力。台灣民眾不信“中國威脅論”而信“大陸機遇論”,在“複雜依賴”的全球化趨勢下,率先與大陸建立更緊密的經貿互賴關係。而台灣當局阻撓兩岸海空運直航,則對兩岸間的經貿互動造成極大資源浪費,而受害最大的是台灣工商界及台灣經濟。因開放直航最利台灣,在台商及民眾的強大壓力下,台灣當局不得不對兩岸直航有所放鬆。在扁府陷入弊案風暴及倒扁的重大政治危機下,陳水扁倒向深綠和討好“獨派”勢力。即使在這般政局下,台灣當局仍然在兩岸危機問題上作出一定的鬆綁姿態,說明兩岸直航的定向發展,並不以台灣執政者的意志為轉移。

  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因素,就是大陸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一直以“三通”作為對台基本政策,即使台灣政治氣候和局勢發生重大變化,這個既定政策也不改變,並以務實態度和靈活策略去推動。台灣陸委會在一九九二和一九九四年先後兩次發表《兩岸直航說帖》,均提出只有在大陸承認台灣為“對等政治實體”的情況下,才能同意開放兩岸直航,大陸雖然不接受這個先決條件,卻採取“政治模糊”策略,提出以執政黨對執政黨談判解決兩岸直航事務問題。在李登輝掌控的國民黨政府拒絕後,大陸又先從較易處著手,先推動海運便捷化措施,自一九九七年起運用“權宜籍船”(又稱“方便旗船”)航行兩岸特定港口。由於大部分的貨物被外國航運公司承運,引起台灣航運界的不滿和批評,這就是台灣當局所謂的“以商逼政”。

  陳水扁上台後,一方面沿襲李登輝的“兩國論”提出“一邊一國”,另方面在否認“九二共識”的前提下,提出要就兩岸直航問題與大陸進行談判,其利用直航談判搞“台獨”的圖謀昭然若揭。但大陸並未因此而放棄推動直航,而是採取更加務實和細緻的對策,把不可能創造為可能,即提出通過兩岸行業對行業、公司對公司的談判方式解決直航問題,並把原先定調的“特殊國內航線”,調整為“兩岸航線”,還與台灣航空界達成了必要對台灣民用航空器可飛大陸航區、兩岸直航航空器不掛旗的共識。

  作者指出,大陸在堅持“一中”原則下,盡最大可能作出靈活變通的讓步政策,一方面顯示大陸對兩岸直航有極大的善意和誠意,另方面也說明,在無法打破兩岸政治對立僵局的情況下,要解決兩岸之間的事務性問題,尤其是海空運直航議題,創造性模糊是不可或缺的法門。

  但創造性的“政治模糊”不是萬應靈丹,其效用是有條件有局限的。兩岸直航問題與兩岸政治問題,畢竟是“切不斷、理還亂”。要實現兩岸全面和正常的直接通航,必須通過雙方進行航權談判,簽署航權協議(包含主約、附約),航權談判必然涉及敏感的主權、管轄權等政治問題。民進黨扁政府否認“一中”和“九二共識”,堅持“一邊一國”,要根據國際現行規定來進行航權談判和簽署航權協議,那就無論大陸如何創造模糊或用盡模糊,也無法迴避主權及管轄權等政治死結。因此,在民進黨陳水扁執政的情況下,只可能在包機直航上取得進展。

  作者表示,在兩岸尚未進行正式航權談判之前,台灣當局早就在海運上開放了權宜籍輪船通航。空運沒有權宜籍飛機,卻有不需要進行航約談判的包機。由於包機只須授權業界就其涉及的三證兩照、航管、航線等公權力事項進行協商,而無須簽署航權協議,而且包機一般都與觀光掛鈎,所以台灣當局最近宣布全面開放大陸民眾赴台旅遊時,同步推動觀光包機,希望先行實施觀光包機,再根據需求推進到客運包機常態化周末化。然而,客貨運包機的進展也不是一帆風順。

  二○○五年一月兩岸在澳門會談,達成首次春節包機直航協議,打破了一九九八年後兩岸事務性協商中斷的僵局,創造了公權力在後面主導、由民間業界團體出面協商的“澳門模式”。其後兩岸繼續在澳門進行客貨運包機協商。同年七月,台灣政府正式委託台北市民用航空運輸同業公會,與大陸指定窗口就兩岸客貨包機進行接觸與協商,雙方原本希望在今年春節前夕能就客貨包機達成包裹式協議同時實施。但台方因其貨運機隊佔優要求貨運包機先行定期化每日化,而對客運包機的定期化周末化,則要等兩岸就大陸觀光客赴台達成協議後才實施。大陸方面希望客貨運包機同步協商一併實施。到了今時今日,對直航的需求,已從大陸企求台灣轉為台灣企求大陸,在時移勢易下,台方仍“以我為主”,提出非互惠雙贏的要求,未免不識時務。

  作者稱,在經濟營運利益的爭議上,大陸或可以讓步,例如台灣擔心如果大陸遊客無法赴台,開放周末包機只會加速台灣民眾前往大陸,令兩岸旅遊的單向性更為嚴重,因而要求客運包機定期化跟兩岸開放旅遊協議掛鈎,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大陸難以忍受台灣當局利用事務協商吃“政治豆腐”,兩岸事務性協商是在雙方心照不宣的“政治模糊”下進行的,只要一方違反默契說破,就會造成另一方的政治困擾,例如陸委會主委吳釗燮最近就公開表示,引用“澳門模式”商談大陸觀光客赴台及包機直航,是兩岸主管官員直接上桌協商。

  這種政經利益一鍋端的吃相,即使不至於中斷協商,也增加了達成協議的難度。所以在民進黨執政期內,樂觀估計也只能達到客貨包機定期化常態化;兩岸期待簽署航權協議、實現全面正常海空直航的願望,看來要到堅持“九二共識”的國民黨重新執政後才能達成。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