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曼莉:坐在火山口的“中國母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15 18:41:07  


  胡曼莉,這位51歲的女人是中華綠蔭兒童村的創始者,因撫養數百名孤兒而成為“中國母親”。她代言的公益廣告在電視臺多次播出,讓無數人落淚。1999年,她以美國媽媽聯誼會代理人的身份赴雲南麗江,支持當地的孤兒學校。但7年來,孤兒學校的管理——尤其是對捐款的使用,被外界多次質疑。隨著當地政府有關部門組成的清算小組的介入,以及神秘知情人的出現,真相將會逐漸浮出水面。

  圍繞胡曼莉的質疑聲已達7年。繼2001年強制審計之後,目前,由民政局、教育局、財政局、審計局人員組成的清算小組,已經在孤兒學校清查了10多天,一筆220多萬元的投資款成為懷疑重點。

  這不僅是麗江的事件。2006年“兩會”期間,包括釋永信、楊瀾在內的知名人士都提交了加快慈善事業立法的提案。麗江市政府秘書長楊勇在一次主題會議上說,“麗江審計”是為了中國的慈善事業。

  今天,胡曼莉依然擔任著麗江媽媽聯誼會(下稱聯誼會)法定代表人、孤兒學校校長、中國兒基會主任。而從一份從孤兒學校傳來的報告稱,幾年來,各界對孤兒學校的捐助還在增加。
  
  ●220萬投資款從何而來

  2003年,一份孤兒學校寫給捐款人的信件稱:“學校經費來源20%靠自己經營創收,其餘靠國內外捐款和親戚朋友援助。”其他孤兒學校自製的宣傳冊和考察報告中,也隻字未提胡曼莉對學校有過投資。

  然而在清查中,麗江媽媽聯誼會提交了《麗江民族孤兒學校創辦人、校長胡曼莉投資情況》(下稱《投資情況》)。1999-2003年,胡曼莉以個人名義向孤兒學校的投資,超過220萬元。

  報告附有13張孤兒學校的收據,每一張的摘要說明幾乎只有“投資款”,但找不到具體投資內容。本報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巨額票據存在諸多疑點———

  “麗江媽媽聯誼會”正式註冊是在1999年10月16日。但在《投資情況》中,前5項共32萬多元,是正式註冊前開具的,不但蓋著“麗江媽媽聯誼會”的公章,還有會計的簽字。機構正式註冊後才能使用公章,這是一個常識。

  調查中一個神秘知情人的出現,以及他所出示的另一遝蓋章的“麗江媽媽聯誼會捐款收據(下稱知情人票據)”,更使《投資情況》疑竇叢生。

  知情人票據中,有一部分是胡曼莉以個人名義向孤兒學校的捐款收據,而每一張捐款收據都可以在《投資情況》票據中,找到日期、金額和會計簽字完全一致的對應票據。也就是說,每一筆錢竟然有兩張票據,惟一不同的是在摘要一欄中,“捐款”變成了“投資款”。

  審計局介紹,“投資款”和“捐款”的區別在於,如果胡曼莉確實存在問題並最終註銷聯誼會,“投資款”必須由政府返還胡曼莉,“捐款”則無需返還。

  知情人認為他的票據顯示了胡曼莉做假賬的過程,“這就是玩空手道”。目前,兩份票據都交給了楊勇秘書長,知情人還在公安局做過筆錄。

  目前政府追查的,是這筆錢的來源是否合法。“我們瞭解的情況是,她沒有什麼實業。”楊勇說。胡的丈夫段燦標也表示,胡曼莉在當地沒有任何投資項目。

  張春華則一直懷疑胡曼莉善款私存,她指出《投資情況》第一項票據就存在這樣的疑點——“1999年5月26日,胡曼莉投資98000元”。在票據中,這是“投資學校創辦費”;而張春華卻指證:這些錢是她所在組織的捐款。

  清算小組發現了類似疑點,有關報告稱:“捐贈到聯誼會的資金是否全部反映到賬面上,無從查證。但據反映和清算,聯誼會存在著多頭設賬的問題。”而當清算小組進一步追問時,胡曼莉卻拒絕合作,沒有說明款項來源。

  胡曼莉不在麗江時,記者曾請求陳斌接受採訪,但很快被他從學校裏攆了出來。9月初,記者再次電話聯繫胡曼莉,一個自稱是胡女兒的稚嫩聲音回答:“媽媽不接受任何採訪。”

  “我們希望有捐款人站出來,提供捐款數目,看看她的賬裏面有沒有這筆錢。”楊勇多次提到,這是清查工作的關鍵。
  
  ●孤兒賬戶被掏空了?

  據段燦標介紹,捐款大致分零星捐款和定期捐款。前者近年來主要是實物捐助;後者目前主要是一對一的助養模式,每個孤兒每月300元。

  實物捐助的方式是,捐款人將錢寄至學校,學校購買物品後,向捐款人寄去一張回執說明。

  “正規管理應該有出納、會計、倉庫3個賬本,但學校沒有實物賬。”段燦標說,“這樣的‘好處’就是捐款不反映在賬面上。買了多少東西,什麼質量的,根本查不到。”

  從2004年開始,香港某慈善組織一對一助養孤兒。他們曾給孤兒學校捐助了150套衣服和鞋子,冬天時又捐了18套羽絨服。“但我們到孤兒學校察看時,發現孩子穿得破破爛爛,有的孩子告訴我,這些衣服後來都收起來了。”該組織一名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

  這個慈善組織曾向胡曼莉要求查看捐款賬目,但對方一拖再拖,最後只拿出一份畫成餅狀的捐款分佈圖。

  容易讓人忽略的是在原育幼院裏的捐款箱。當時遊客如雲,很多人都慷慨解囊。2000年強制審計時,審計局文金海科長稱不清楚這些賬目。這筆不菲的捐款極有可能也沒有入賬。

  另一方面,一對一的助養模式也存在“不入賬”的疑點。

  知情人向記者出示了一份孤兒賬戶。記者看到,兩頁A4紙上密密麻麻打印了124名孤兒的名字、銀行賬戶和金額(此欄未填寫)。隨後,記者從學校教師和孤兒得知確有其事。

  胡曼莉向助養人寫信,稱為了培養孤兒的自主能力,在銀行為每個孤兒開設了私人賬戶,希望捐款匯入孤兒賬戶。

  張春華稱,一對一的助養模式比較普遍,但助養人把錢直接匯入孤兒賬戶卻幾乎沒有見到過。

  一名13歲的孤兒告訴記者:“很久以前有人告訴我說我自己有存摺。”記者問他有沒有見過,他搖搖頭。

  清算小組沒有在胡曼莉提供的賬本上,查到助養捐款。相反,段燦標卻在家裏看到過厚厚一遝孤兒存摺,“當時我就說她,說這樣做會害了她的。”

  存摺上的捐款如何使用?上述的香港慈善組織曾助養了18名孤兒,“我們要胡曼莉說明錢是怎麼用的,一直沒有回音。”負責人說。

  無論是開具《投資情況》票據的會計江仁,還是目前的會計陳斌,都是胡曼莉一手帶大的孤兒。“這在財務管理上是應該回避的,但都沒有回避。”段燦標說。

  孤兒學校由聯誼會監督管理。但從一開始,它就沒有發揮相應的作用。

  聯誼會設置的常務理事會共有16人,包括前審計局副局長、民政局科長、慈善會主任、教委股長等重要人物。但數年前《東南望》電視臺記者就證實,一些理事根本不知道加入了聯誼會,更別說定期召開會議。

  在具體管理事務上,市教育局認為孤兒學校屬於古城區教育局管轄,他們不便介入。孤兒學校原本由區教育局下派校長和教師,在2005年段燦標統一對外招聘後,區局基本上沒有介入,因為“它屬於社會力量辦學”。

  至今,孤兒學校沒有辦學許可證。胡曼莉麻煩纏身的日子裏,這件事被擱置了。
  
  ●艱難的審計

  麗江市再次審計胡曼莉,除了市委、政府的重視,還得力于張春華7年來堅持不懈地舉報。

  張春華和美國媽媽聯誼會是最早捐助孤兒學校的美國慈善機構。2000年,張春華發現胡曼莉無法提供合法的捐款收據,她開始懷疑胡曼莉公款私存,利用慈善的幌子中飽私囊。

  今年3月底,楊勇在大理和張春華會面。隨後成立了民政局牽頭的“麗江媽媽聯誼會財務清算小組”,按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進行了10多天清算。

  這次市政府前所未有加強了清算力度,從原來的單一部門,到現在五個部門參與這項工作中。清算工作並不順利,簡介上說,由於“胡曼莉不配合,提出無理要求干預清算工作”,導致清算工作擱淺。

  這並非審計剛剛遇到的問題,前麗江行署副專員馬立超和張春華曾多次要求胡曼莉公開賬目,每次話剛說完,胡曼莉就昏倒在地,口吐白沫。麗江法院和麟峰法官曾拿著一份胡曼莉筆錄與之當面核對,沒想到胡一把搶過來撕成碎片。在法院門口,孤兒江仁和陳斌毆打證人,開庭時亂踢桌椅,干擾正常審判程序。

  另一方面,清算小組在銀行對賬上缺乏權限。同時,他們也無法找到捐贈人。

  有人擔心另一個問題:沒有胡曼莉的光環,孤兒學校能正常運行嗎?楊勇說:“我們測算過,孤兒學校一年開支大概180萬元左右,政府完全有能力接管。”

  ●誰該對孤兒學校負責

  一度被形容為“中國慈善事業翹楚”的胡曼莉,現在坐在了火山口上。離婚官司、房產糾紛、教師抗議、政府審計、神秘舉報人……9月5日,當離婚官司開庭時,胡的丈夫段燦標說:“她兩個黑眼圈,臉上皺紋多了,老了很多。”

  2006年6月,胡曼莉神秘消失了,直到8月末才回到麗江民族孤兒學校(下稱孤兒學校)。目前,這個被其掌控了7年的學校陷入了混亂。

  最高峰時,孤兒學校曾有300多個孩子,現在則有120多名,有32名教職工。他們主要接受3個人的管理:胡曼莉,法定代表人兼教學校長;32歲的陳斌———胡曼莉撫養孤兒中最年長的,財務兼出納;段燦標———胡的第二任丈夫,學校“校長”,主管人事。

  2003年段燦標與胡曼莉結婚。但他們的愛情並不甜蜜,爭吵成了家常便飯———尤其對房產的歸屬問題。直到今年6月28日,胡曼莉把家裏的部分物件搬走後神秘消失。段燦標的校長職務也被悄然解除,跟上任時沒有聘書一樣隨意。

  “戰火”很自然延伸到孤兒學校。陳斌並不買段燦標的賬,“他跟胡曼莉比母子還親。”段燦標說。陳斌比段燦標高出半個頭,不少大孤兒已跟他一樣強壯,段把這群成年的孤兒形容成“圍在胡曼莉身邊的保鏢”。胡曼莉離開期間,學校又住進兩個強悍的男子,據說武功不錯,孩子稱他們是“媽媽的保鏢”。

  段燦標顧及到可能的人身傷害,進校總是偷偷摸摸地不讓陳斌知道。一些他所招聘的教職工成為他的“耳目”,一有風吹草動,段燦標的手機就響了。

  紛爭從一場沒有召開的動員會開始:段燦標以校長的名義想開會,但陳斌宣佈所有老師都到外面吃飯,不願意離開的不發年終獎金。而解雇教師的風波把其推向高潮——學校教職工基本上都是段燦標去年聘請的,試用期一年。而在臨近開學時,學校忽然宣佈,試用期滿的教師全部解聘。老師們為此向市政府遞交了報告。目前,學校又保留了這些教師。但有一名曾接受記者採訪的老師擔心不可能留校,已開始找工作。
  
  ●孤兒學校:天堂?桎梏?

  在紛爭中,孤兒處境如何?

  本報記者8月底在麗江採訪時,一些老師稱,新學期即將開始,但沒有人通知教學安排。孤兒沒有時間做暑假作業。日程安排是上午“鍛煉身體”,下午和晚上就一起看連續劇。

  此時,兩名“保鏢”正帶著留校的數十個孩子上“武術課”。這被一位中層幹部描述為“虐待”。“老師打了我兩個耳光,踢了我一腳。”一個孤兒指了指胸口被踢的地方,原因是他沒有回答出某個動作名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5年前,本報發表了《跨國調查中國母親》、《胡曼莉再調查》已描述了孤兒的遭遇。今天,一些已離校的孤兒不願再回憶往事———在一名18歲男孩眼中,學校充滿著“責駡”、“毆打”;另一名11歲的女孩稱,她經常被高年級孩子通宵罰站。香港一家慈善組織的負責人則說,他們曾把一個孩子接到外面洗澡,洗了3次頭才算把跳蚤弄乾淨。

  學校曾發生了一件秘而不宣的“醜事”。一個姓龐的香港男子,2003年初來到學校當“義工”,事後至少有兩名孤兒承認與龐發生同性性行為。儘管時隔一年後學校將他開除,胡曼莉也曾向有關部門報告此事,但給孩子們留下陰影卻難以抹去。

  這一切,大多數外來者無從得知。“這是一個特別注重接待的學校。”辦公室一位女職工說,“有重要客人來訪時,全校的孤兒都要停課,穿校服或者民族服裝表演節目。而且,一定要外表乾淨。”而在許多孤兒寄給捐贈人的信中,孤兒學校被描繪成快樂的天堂,胡曼莉則是呵護孤兒成長的慈母。
  
  在校的孤兒非常默契,仿佛織成一密不透風的防火牆,沒有人願意吐露心扉。一名上高二的女孩充滿敵意地瞪著本報記者:“就算是聽到壞話,我也左耳進右耳出。”

  在農場,兩名快上初中的孤兒把頭埋在膝蓋間,麻木聽著提問,幾乎都是脫口而出“不知道”。只有在問及為什麼喜歡胡曼莉時,他們才像背詩般流利,而且異口同聲:“因為她養育了我們,教我們知識,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自1989年為武漢鋼鐵公司代養孤兒開始,胡曼莉就一直“投身”慈善行業中。從武漢、福州到麗江,從武漢市中華綠蔭兒童村到目前的聯誼會,胡曼莉接管的孤兒已經難以估計,她在孤兒心目中的地位也被逐漸放大。

  胡曼莉有許多令孤兒感動的故事。幾年前,她自稱有腦瘤、子宮癌,並對外宣稱,捐款人給她上百萬元治病,她把錢都捐給了孤兒。“胡曼莉還告訴孤兒,她結婚完全是為了他們犧牲自己的幸福。”這句話讓段燦標哭笑不得。但旁觀者和媒體的介入讓“中國母親”頭上的光環更為耀眼,有人辯稱“胡曼莉就是欺騙,也是善意的欺騙”。

  “孤兒在乎的是一張床、一日三餐,他們不會在乎是不是被人當成搖錢樹。”張春華很感慨。60歲的美籍華人張春華是美國媽媽聯誼會會長,自2000年起,一直在舉報胡曼莉。香港一家慈善機構負責人也說:“幾乎所有的孤兒都是從貧困地區走出來,自幼失去親人。一張白紙,隨便你在上面畫些什麼。”

  對在校的孤兒,記者聽到最多的評論是“自卑”。有老師讓孩子到校門口的小賣部買東西,孩子不敢去;今年期末考試,四年級甚至有四五個孩子不知道紅綠燈亮時該如何走。(來源: 南方週末)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