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德國媒體:西方應積極面對中國崛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05 09:35:11  


  中評社香港10月5日電/德國《法蘭克福彙報》發表文章認為西方應客觀評價中國經濟崛起。 

  文章說,生活富裕已不是西方國家的專利,中國和印度近年來成為世界經濟的引導者。中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過去九年,中國的經濟總量翻了一番,而德國需要半個世紀才能使經濟翻番。面對亞洲國家的蓬勃發展,歐洲和美國感到威脅是可以理解的。

  很多人認為,西方向東方投資,轉移生產,損害了西方經濟。德國有450萬失業人口,而德國企業在海外創造了同等數量的就業機會,這一數字更支援了上述觀點。事實上,根據聯邦銀行90年代以來對德國直接投資的研究結果表明,德國對中國的直接投資只占其海外總投資的1%,90%的投資位於歐洲和美國,德國在海外的投資不僅與國內失業無關,相反使德國經濟更有競爭力。德國的失業問題應更多尋找自身原因。 

  世界貿易使多方受益。德國消費者購買來自中國或印度便宜的紡織品和電子產品,使出口國經濟增長,而德國的投資者、跨國公司和中小企業都可從中獲利。 

  文章表示,中國近年來外匯儲備快速增長、大量持有美國債券、堅持人民幣不升值等,在某些人的主觀想像中,這是中國市場經濟受政府制肘的結果。相反,我們可以認為中國大量購買美國政府債券是對這一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信任。中國大陸、臺灣和日本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從短期看,中國和日本堅持讓本國貨幣不升值是為了保持出口競爭力,從長遠看,兩國貨幣無法回避升值。 

  有些觀點認為,應“利用”中國的一些不守信的商業行為和侵犯知識產權,建立歐盟-美國自由貿易區,以防範來自亞洲的傾銷,這是一條錯誤的道路。至於在明年德國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由默克爾總理倡議針對亞洲建立“歐洲堡壘”,以取代推動世界貿易談判,也是錯誤的。 

  文章說,在中國崛起之前,德國曾煽起過對日本和韓國的害怕情緒,如今已不值一提。為何面對問題,我們總是尋找外部因素,而不自省?戰後,德國和日本通過競爭和貿易共同實現了富裕,這正是得益於開放市場。 

  德國前總理施密特在《中國鄰居》新著中寫道,“一些德國民眾和政治家認為,中國最終會走上民主的道路”,“上帝並沒有賦予任何一個人,認為西方文化更加優越和中國必須聽取其教導的權利,相反,也不必要傳播害怕中國的言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