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遼寧發現3500年前古灌渠
http://www.CRNTT.com   2018-06-12 15:19:05


  中評社北京6月12日電/褐陶四系壺高10厘米,口徑5厘米,底徑5厘米,泥質褐陶,直口、長徑、鼓腹,腹施四系,平底,通體磨光,青銅時代出土文物。

  在考古界有句話,叫做“怕軟不怕硬”,就是說石建築在土層裡比較容易鑒別,而土質遺跡鑒別則相當困難,全憑經驗、眼力甚至是感覺。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務歡池鎮務歡池古代灌溉水渠遺址正是深埋在土層當中,極其容易被忽視的古代遺跡。直到今天,這一遺址仍然是中國北方發現較早、較完整的古代農田灌溉系統。

  務歡池原名“勿歡池”,後來誤作“務”。發現務歡池遺址的誘因是當地的鬧德海水庫需要修建引水工程。得知這一施工消息後,1991年6月,省考古所和阜新市文物部門立即調派人員到工程沿線進行調查。

  當年考古人員在調查時發現了特征比較明顯的夾砂陶片,陶片多為陶器頸部,它的突出特點是“高領”,由此考古人員初步判斷這是一處帶有高台山文化特征的遺址,距今約3500年。

  在阜新市博物館,博物館館長、研究員胡健引領記者到青銅時代文物的展橱前,他指點記者進行分辨。通過陶器來判斷其所存在的年代和文化屬性就簡單多了:高台山文化類型的陶器特征明顯——陶器有個“高領”,或者說“長脖頸”,就像動物界中的長頸鹿一樣易於識別。

  1991年10月,調查組對這一遺址進行了勘探複查,摸清了遺址的大體範圍,進一步確認其文化性質應屬於北方青銅時代高台山文化類型,隨即申報國家文物局批准,進行搶救性發掘。

  3500年前的灌溉水渠工程複雜

  研究員、曾任省考古隊隊長,現任省考古學會理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辛岩告訴記者:“我們最初還不知道那裡有古代灌溉水渠,古灌渠是在發掘過程中發現的。”

  務歡池遺址位於阜新縣職業高中所在地周圍。遺址地勢北高南低,北依阜新彰武公路,南臨務歡池河,東西兩側為小支流河,務歡池河水向東北流約15公里匯入阜新縣境內繞陽河。覆蓋面積約12萬平方米,遺址面積較大。不過初步勘探發現,遺址的文化堆積較薄,而且單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