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印度經濟特區先天不足 難模仿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26 20:19:35  


  中評社廣州9月26日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南亞中亞研究所所長王德華今日在上海證券報撰文分析了印度國內引資戰略的分歧。文章說,上週末,印度國內在吸引投資戰略的一項核心內容上分歧加深。一些人敦促政府對提供稅收優惠的新經濟特區加以限制,印度國大党主席索尼婭•甘地也發出了強有力的聲音表示支持。 

  索尼婭•甘地上週六演講時指出,農民正在因經濟特區而毫無必要地失去家園。迄今為止,印度已有150個經濟特區項目正式獲批,另有117個獲得“原則批准”。索尼婭•甘地對印度政府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她對印度各邦的首席部長說:“基本的農業用地一般不應轉為非農業用途,並且,即使是因無法避免的原因這麼做,這種情形也不應當威脅到農業的前途。”目前,國大黨是印度各邦的執政黨。 

  自今年2月印度通過了《經濟特區法案》後,數百家企業爭相行動,意圖利用優惠的稅收減免政策,這使得印度財政部、中央銀行乃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驚愕不已。 

  世界上已有多個國家建立了經濟特區,其中中國的經濟特區最為引人注目。然而印度的批評人士宣稱,經濟特區只是通過提供扭曲性的激勵措施而非建設根本的競爭力來吸引投資,這可能延誤整個經濟領域的真正改革。 

  文章認為,印度的經濟特區概念和中國的特區概念還是有差別的,更確切地說,印度目前的經濟特區是在原來的“出口加工區”的基礎上作的一些政策修補,在稅收和審批政策上面,這是更寬鬆的做法。與中國的經濟特區相比,印度的經濟特區發展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裹足不前。 

  印度經濟特區發展滯後主要是由其三大先天不足造成的。首先表現在規模比較小。擬議的經濟特區項目不太可能幫助製造企業獲得規模效應,因為267個經濟特區項目中,有133個項目占地不足1平方公里。這些經濟特區的平均面積僅為4.2平方公里。 

  其次表現在效率上。文章作者曾參觀一家設在德裏郊區的諾伊達經濟特區,那裏日本企業的負責人為印度特區辦事效率的低下傷透腦筋。 

  第三表現在用工制度上。根據現行法律,雇員超過100人的公司如要解雇工人,須得到邦政府的批准。儘管今年開始印度政府計劃允許國內29個邦繞過印度嚴格的勞工法規,創建經濟特區,但事實證明這一門檻還是很難繞過,在古爾崗的一家日資企業幾度遭遇工人罷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可以說,封閉心態是制約印度經濟特區發展的根本因素。印度有媒體指出,印度經濟特區之所以小,不是因為沒有能力建大,而是政府缺乏誠意建大,因為政府骨子裏對外資還是採取限制政策的,各地之所以大建特建小型經濟特區,其目的不是為了引資,而是為了騙稅。因此印度經濟特區要想發揮中國經濟特區那樣的作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