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件的“上海視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7 07:16:26  


  中評社香港5月27日電/中國軟件如何融入世界?人民日報發表時評稱,這個曾經縈繞中國軟件業多年的話題,是正在上海舉辦的世界軟件工程大會的主題。關於這個問題雖有多種理論闡述,但上海軟件業的“現實主義”的回答更加耐人尋味。
 
  文章指出,短短5年,收入增長9.6倍,軟件出口增長14倍,從業人員增長5.9倍,對於那些年增長率個位數的國家和地區來說,上海軟件業令人炫目的進步,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可是上海人似乎幷不在意這些數字。“我們祗是比全國的增幅略高一點。”上海市信息化委員會的官員有點輕描淡寫。像所有行家一樣,他們更看重支撑這些數據的內在因素。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說過一個笑話:“在中國,即使飯館老闆也喜歡談整個餐飲業的未來願景。”這麽多年,中國軟件業時時陷入這樣的誤區。上操作系統還是搞應用軟件,做本土軟件還是搞技術外包,編行業軟件還是寫通用軟件,選自由軟件還是跟隨微軟?長時間的理論探討集中在戰略和技術選擇上,而軟件業的出路依然迷霧繚繞。 

  文章表示,在這些探討中,上海人的聲音不大。他們把力氣使在了其他方面。抓住工業門類齊全、經濟門類多、社會服務需求量大的優勢,社保卡、銀聯卡、交通卡從零起步,覆蓋上千萬市民,系統之龐大,全世界都爲之嘆服;海關作業聯動、信息安全保障、鋼鐵企業管理,牽動諸多行業,內容之繁復,跨國企業也視之爲挑戰。上海的軟件企業,就是在這種需求和動力的拉動下成長起來。它們的故事告訴大家,一個强大的軟件業不可能孤立存在,祗有務實地參與到各行各業的信息化之中,爲它們提供服務,軟件業才有振興的希望。
 
  編過程序的人都知道,軟件裡面有很多“如果……,那麽……”的句式。在應用軟件中,可以說每個“如果”都代表著一種用戶的需求,設想的“如果”越多,軟件的使用就越方便、滿足需求的功能就越强大。上海服務業的精細程度,在國內堪稱首屈一指,軟件企業把這種精細的風格帶入程序設計,以人性化見長,靠挖細節取勝。正是有這樣的法寶,他們才有底氣放出豪言:“上海是全國最有條件發展軟件産業的城市之一。” 

  文章指出,在外人眼里,上海發展軟件業的優勢不祗是精細,更包括規範。軟件工程的興起,讓軟件業走出了程序員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很多時候,歐美人也好,印度人也好,編寫的程序都很長很笨,但標準化、模塊化、構件化的意識很强,就像一個規範的交通系統,忙而不亂。在這一點上,上海跟他們有相近的一面。規範和秩序是上海這座城市的底色,讓上海的軟件工程師遵循CMM、ISO等工程標準,似乎比其他地方的同行來得容易。 

  有了這樣的背景,再加上衆多留學歸來的軟件人才和外語能力較强的本地員工,上海企業的國際視野自然高人一籌,承接軟件外包服務等國際化項目的潜力也就大有挖掘餘地。 

  文章評論說,軟件業的發展壯大不祗是技術的,更是文化的。上海的探索爲中國軟件業的振興提供了一種文化視角,也爲中國軟件和諧融入世界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