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經濟日報:陳水扁趕走了台商 造福了全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8 09:30:52  


  中評社香港6月8日電/台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說,台灣經濟六年來成長率每下愈況,失業率卻步步高升,不論每人所得與出口金額,均淪為四小龍之末;投資環境持續惡化,逼迫企業加速出走,反而促使企業向外發展,完成全球布局,竟可視為陳水扁執政之功。尤其台商前往大陸投資,由於兩岸優勢互補,不僅創造雙贏,台商企業在大陸開創第二春,更延伸台灣產業版圖,裨益全球經濟。 

  以兩岸資訊硬體生產為例,2000年時台灣本地資訊硬體產值231億美元,高居全球第四位,2005年降至50億美元,萎縮近80%;可是如將海內外生產合併計算,則台灣去年海內外生產的資訊硬體總產值高達730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一位,台灣被國際間譽為資訊硬體供應重鎮。台灣海內外資訊硬體產值之所以大幅增加,主要靠台商在大陸的生產急速擴展;台商在大陸生產2000年才171億美元,去年則達到580億美元,五年間增加2.4倍,平均每年增加28%。台商在大陸生產的資訊硬體產值,高占台灣海內外總產值的80%,已成為台灣資訊硬體海內外生產的主導力量。 

  社論指出,至於大陸本地生產的資訊硬體產值,自2000年的255億美元,去年即高達720億美元;以當地生產而言,已超過美國,高居全球第一位,大陸已被國際間譽為資訊硬體生產王國。其中以台商在大陸生產的580億美元,高占總生產的80.6%,貢獻最大。因此,台商到大陸投資,利用當地低廉的土地與勞力,提升了國際競爭力,迅速擴張,支撐台灣成為全球資訊硬體供應重鎮,也使大陸成為資訊硬體生產王國。若沒有台商到大陸生產,則台灣包括其他海外地區生產也不過150億美元,大陸也不過生產140億美元,在國際間均微不足道。兩岸資訊硬體產業的發展,最能顯示兩岸產業合則兩利雙贏,分則兩敗俱傷的實例。 

  再看兩岸筆記型電腦產業的生產,2002年政府開放筆記型電腦赴大陸投資前,2001年台灣生產筆記型電腦1,400萬台,占全世界總生產2,500萬台的56%。當2001及02年全球經濟不景氣,跨國企業的行銷公司包括Dell、HP、IBM、Intel等,要求台灣降低代工價格,可是當時台灣生產廠商毛利已相當低,再降低將無利可圖。跨國企業也甚了解,建議台商到大陸投資生產,以保持合理的毛利。因此,自2002年台灣筆記型電腦廠商遂向大陸轉移,至去年全部轉移大陸生產。由於台商赴大陸生產,使筆記型電腦在國際市場降價推銷,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百業蕭條聲中,筆記型電腦銷售一枝獨秀,平均每年呈25%的高度成長,至2005年全球生產量擴增至6,000萬台。而其中台商在大陸生產2005年高達4,900萬台,高占全球生產量的82%;而且在這四年間,全球生產量大幅增加3,500萬台(6,000萬減2,500萬台),恰是台商增加的生產量(即4,900萬減1,400萬台增加3,500萬台)。顯然這四年間全球筆記型電腦的大幅擴展,全係台商增產的貢獻。 

  台灣筆記型電腦轉移到大陸生產,去年為大陸創造了300億美元的產值,加速了經濟成長,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與外匯收入。對台灣而言,雖沒有筆記型電腦生產,卻因台商在大陸生產的筆記型電腦自零迅速擴展到4,900萬台,帶動大量零組件及設備的對大陸出口,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以及對大陸出超的擴大;在內需不振的困境中,支持了經濟維持適量的成長。對台商而言,掌握全球筆記型電腦供應的主導權,毛利率雖然降低,但台商筆記型電腦銷售額,自2001年的122億美元,2005年卻增加到303億美元,毛利額還在增加中。若台商不轉移到大陸生產,則台商筆記型電腦早已全軍覆沒,那有今天的輝煌成就? 

  社論指出,顯然,台商將筆記型電腦轉移大陸生產,不僅創造兩岸雙贏,而且由於近四年來筆記型電腦出廠價格降低三成,增加3,500萬台銷售量,使電腦的運用普及,使消費者受惠,創造了多贏局面。最近台灣的廣達公司響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呼籲,策劃在大陸生產百美元電腦,使售價急速降低。一旦降價計畫實現,世界筆記型電腦市場的規模,將更增至數億台,讓全世界落後貧困地區的學童,都能使用電腦;再透過全球網絡的傳輸,將全球資訊傳輸到這些落後地區,充實他們的智識、資訊以及謀生能力,對全人類貢獻,無以測計。 


    相關專題: 陳水扁--神話幻滅 提前跛腳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