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牛仔外交”破產 美國外交急轉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7 09:16:22  


從衣領筆挺的西裝,到紅白相間的夏威夷襯衫,布什所改變的不只是著裝的風格。
  美國總統布什統治下的白宮以刻板嚴肅著稱,衣領筆挺的西裝是這裏的“正式工作服裝”。這也是布什的風格——嚴謹而僵化,但在7月4日布什的60歲生日聚會上,與會的嘉賓們卻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布什:他打破了自己的穿衣慣例,在白宮南草坪上,他穿了一件紅白相間的夏威夷襯衫,跟大家一起唱生日歌,看國慶焰火。 

  對於已經當了6年總統的布什來說,人們很難在他身上看到變化,因此即使是著裝方面的變化,人們也會感到驚奇。不過布什身上更加令人驚奇的變化還在後面。 

  就在布什慶祝生日的同一天,朝鮮試射了7枚導彈,包括射程可以達到美國本土的“大浦洞2號”。4年前,在西點軍校的一次公開演講中,布什曾提出著名的對朝鮮“零容忍”政策,他稱朝鮮為國際社會“邪惡軸心”的發起者,對待朝鮮“只有行動才能保證安全”。 

  但這次面對朝鮮的導彈試射行動,布什令人驚詫地沒有暴跳如雷、並揮起制裁甚至動武的“大棒”,而只是溫和地提出,要用外交手段解決這一問題。 

  突然之間,國際社會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布什,那個一身牛仔習氣的布什不見了,那個動不動就要制裁、要打擊的布什不見了。布什的這個變化可不是像換身衣服那麼簡單,這一跡象表明,布什政府正在改變其外交戰略。其實近幾個月來,布什政府已經在外交方面逐漸發生變化,從伊朗核談判態度的軟化,到開始著手解決關塔那摩監獄囚犯問題,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已經變得不那麼強硬。布什政府面對朝鮮導彈危機的態度,更是布什政府外交“變臉”的明證。 

  布什對朝鮮導彈試射的“溫和”回應意味著:其“牛仔外交戰略”已宣告破產,在總統生涯的最後兩年裏,布什將用一副全新的外交面孔示人。 
 
  其實,7月4日布什白宮生日宴會上的種種熱烈氣氛無法掩蓋這樣的事實:布什正處在巨大的麻煩之中。 

  伊拉克艱苦而且不受歡迎的戰爭,阿富汗越鬧越凶的抵抗運動,伊朗核問題上的僵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劍拔弩張,這些國際危機對任何一位總統都是巨大的考驗,更不用說一個處在第二任期、且民意支持度不斷下降的總統。 

  布什之所以把自己搞得這樣焦頭爛額,主要是因為布什政府失敗的外交政策。 

  在2000年的大選中,布什得以上臺的撒手鐧是其在國內政策上的優勢,外交根本不是其所長。2001年年初就職後,布什追求的是一種“謹小慎微”的外交策略,力圖避免克林頓時代在國際舞臺處處插手的局面。 

  但2001年的“9·11”事件是布什政府外交的轉捩點,此後,以強硬、理想主義、單邊主義和武力為特徵的“牛仔外交戰略”成為布什政府的主要外交思路。這一外交戰略也被稱為“布什主義”。 

  “布什主義”外交戰略的主要戰略目標,是與以“基地”組織為代表的恐怖分子和所謂的“流氓國家”作戰,採用的主要手段是在全球範圍內傳播民主和在威脅出現之前作出“先發制人”的反應。 

  布什外交“牛仔”風格強烈 

  “布什主義”外交戰略還帶有強烈的“牛仔”風格,這本來就是布什本人的性格特點,魯莽且好勇鬥狠。 

  在“牛仔外交”的指導下,美國根本不考慮盟友的感受,也不在乎是否有盟友的幫助,更不會針對不同地區的獨特政治特點來制定不同的外交政策。 

  4年過去了,現在布什政府不得不重新反思這個所謂的“布什主義”,因為其妄圖重塑世界的目的根本沒有達到。 

  對朝鮮導彈危機的反應,就顯示了布什的變化。按照“布什主義”的處事風格,朝鮮試射導彈的行為肯定會遭致美國的強硬行動,至少也是外交上的“強烈譴責”。但這次布什只是輕描淡寫地表示,將利用“六邊會談”的平臺解決這一危機。 

  對於布什政府以及布什本人的這一轉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政治學家加里·巴斯認為:布什主義已“燃燒殆盡”。換句話說,布什政府的“牛仔外交”已經宣告終結。 

  布什外交戰略轉變 

  賴斯幕後推動 

   5月31日,美國政府宣佈,只要伊朗停止鈾濃縮活動,美國願意加入歐盟國家同伊朗的談判,直接與德黑蘭對話。各國媒體普遍認為這是美國對伊朗核問題政策的重大轉變。為何會出現如此轉變,這一轉變又由誰來促成? 

  很快,美國媒體就獲悉,在這一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真正發揮“支配作用”的不是總統布希,而是國務卿康多莉紮•賴斯。 

  精心策劃對伊政策轉變 

  據報導,今年4月4日,賴斯在與布什的一次午餐談話中傳遞了一個資訊,即國際社會阻止伊朗發展核計劃的努力正在分化,如果不採取更為“勇敢”的措施,美國面臨的只有兩種選擇:伊朗最終製造出核武器,或者美國被拖入另一場戰爭。 

  正是這次午餐談話最終促成了美國政府在伊朗政策上的一次重大轉變。有報導說,從美國關於“直接對話”策略的制定到最終公佈,整個過程都由賴斯精心策劃。 

  正是在賴斯的推動下,布什5月30日分別致電俄羅斯等國首腦,就伊朗核問題進行磋商。次日,賴斯宣佈美國願意在伊朗中止鈾濃縮活動的情況下與其“直接對話”。6月1日,美國、俄羅斯、中國和歐盟三國就解決伊朗核問題一攬子方案達成共識。 

  典型的現實主義者 

  其實,布什政府願意加入伊朗核問題的多邊談判,還意味著美國外交的全面轉型。在賴斯的主導下,美國開始修復與盟國
的關係,她還成功地勸說布什願意採用多邊談判的方式去解決國際僵局。 

  在白宮的圈子中,賴斯既不是典型的“鷹派”,更不是“鴿派”。從個人性格以及所受的教育來看,賴斯在外交領域是一個典型的現實主義者,她完全不同於在布什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占統治地位的新保守主義者。 

  從2001年“9·11”開始,“牛仔外交”一直主宰了美國政府的一切外交活動,但現在美國在國際社會面臨的窘境表明,“牛仔外交”顯然遭到了徹底的失敗。為什麼產生這個結果?最簡單的答案是,幾乎在美國所有的外交重點地區,帶有明顯牛仔特色的“布什主義”外交戰略都遭到了失敗。 
 
  所謂的“布什主義”外交戰略其實有三大支柱,分別是先發制人、推行民主以及單邊主義。現在伊拉克的現狀,首先證明先發制人戰略的破產。 

  “布什主義”三大支柱倒塌 

  先發制人戰略“破產” 

  “他們更不聽話了” 
  對於“布什主義”來說,它在伊拉克的失敗具有標本性的意義。無論布什政府如何為其伊拉克政策進行辯解,伊拉克目前處於內戰邊緣的事實,以及2500名美軍士兵的生命已經證明,伊拉克就是布什政府的“黑洞”。 

  儘管白宮沒有人公開質疑布希與伊拉克開戰的決定,但一些助手現在承認,伊拉克戰爭使美國在軍事資源、公眾支持度和海外信譽方面付出了昂貴的代價。 

  在美國正在努力從伊拉克脫身的情況下,實施“布什主義”所規劃的其他外交目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現在,無論是美國的盟友,還是美國的敵人都非常瞭解美國這一弱點,而這一弱點正是美國在世界各地處處受到掣肘的原因。 

  推翻薩達姆政權是“布什主義”先發制人戰略的第一個,也許是最後一個案例。 

  美國海軍陸戰隊退役將軍豪爾對這個問題看得很清楚,他說,“我們有三個主要敵人——伊拉克、伊朗和朝鮮,我們選擇了伊拉克作為先發制人的物件。可現在,伊拉克成了我們的‘圈套’,朝鮮和伊朗也沒有被‘震懾’,相反,他們更不聽話了。” 

  推行民主的“破產” 

  哈馬斯令美國難堪 

  在頑固的新保守主義者看來,推行“美式民主”是抵抗恐怖主義的“良藥”,因此在他們設計“布什主義”外交戰略的時候,推行民主就成了一個重要目標。 

  但世界政治的複雜性,讓“布什主義”的這個重要支柱也處處碰壁。 

  其實,美國之所以能在過去幾十年中在中東地區“呼風喚雨”,靠的是中東國家的專制制度而非民主制度。沙特、科威特的王室制度被證明是最適合美國控制中東石油資源的政治制度。而中東國家民主化程度最高的伊朗和敘利亞也恰恰是最反美的國家,當然也是美國的眼中釘。 

  在美軍入侵伊拉克之後,中東地區的穆斯林對美國的敵意進一步加深,在這種背景下,越是反美的政治力量就越受這一地區選民的歡迎。最新的一個例子是,哈馬斯贏得了巴勒斯坦立法會選舉,顯然,這個被美國和西方國家視作恐怖組織的政黨更受巴勒斯坦普通民眾的歡迎。 

  哈馬斯上臺後,美國立即宣佈對這一民選政府進行經濟封鎖。這對一直宣稱要推行民主的美國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諷刺。 

  單邊主義的“破產” 

  實力有限 國際孤立 

  在“布什主義”的幾大理論支柱中,被人批評最多的就是單邊主義。 

  在“布什主義”外交戰略推行的初期,布什政府一直樂觀地認為,由於美國實力強大,他們可以在沒有國際支援和盟友幫助的情況下推翻反美政權,徹底改造中東地區。 

  布什政府的單邊主義的理論基礎是:在一個危險的世界上,確保美國安全的最好方法是擺脫盟友和國際體制對美國的約束,使美國保持最大的行動自由。美國的獨特地位使它成為任何敵視西方國家者最有可能的攻擊目標,而美國不能指望其他國家來保護自己,因為其他國家難免忽略那些與他們無關的威脅。 

  但事實證明,美國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在世界上為所欲為,多個領域的失敗已經讓美國不得不放棄這種單邊主義的外交戰略。 

  “布什主義”的單邊主義戰略還有一個軟肋,那就是它太關注於反恐戰爭,而忽視了世界其他地區的挑戰。 

  在美國以外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人們並不太關心恐怖主義的威脅,健康、就業和環境等問題更加受人關注。如果美國僅把反恐作為外交中心問題,它的全球影響力就會下降。 

美國總統布什1946年7月6日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儘管出身於“新英格蘭”的政治世家,但布什實際上是個徹頭徹尾的德克薩斯人——德克薩斯,是美國牛仔的故鄉。 

  布什家族一向是美國新英格蘭地區的政治精英,但布希的父親老布希卻選擇了德克薩斯作為自己的政治大本營。 

  徹頭徹尾的“德克薩斯粗人” 

  老布什身上有著濃厚的貴族氣息,但成長在德克薩斯的小布希卻成為徹頭徹尾的“德克薩斯粗人”,他的一口得州土話一
直是美國人的笑柄。布希也從來不忘自己是個得州人,乃至當了總統,還不停地回老家度假,使他的得州牧場成為美國政治的中心。 

  在某種程度上說,布什之所以能成為總統,很大部分都要歸功於他的性格。 

  布什給人留下的印象一貫是頭腦簡單、率性而為,他口無遮攔;對朋友忠心耿耿,哥們義氣十足;他還經常鬧出笑話,被媒體當成“小辮子”揪住。但偏偏他這種簡單的邏輯、冒失卻透著平民氣息的性格深深吸引著普通民眾的心,很多崇尚“草根精神”的美國選民十分欣賞布希身上的“牛仔精神”,並連續兩次將他選進白宮。 

  在國際社會,布什也常常讓人見識到他的牛仔風格。 

  2001年他就任總統後不久首次出訪歐洲,到訪西班牙時,西班牙國王和王后親自迎接布什。按照傳統,和王室成員見面一般只能握手。布什卻對此渾然不知,一見面就抱住王后親吻,令在場的人錯愕不已。 

  在國際問題上,布什也充分發揮出“牛仔精神”,推出咄咄逼人的先發制人戰略、單邊主義政策,退出《京都議定書》,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等,這一切都顯示了布什身上所具有的蠻橫“牛仔”特性。 

  布什的“牛仔外交”在國際社會一直為人詬病,2001年4月,當時的加拿大總理克雷蒂安在國會自由黨黨團會議上,就以嚴厲的措辭批評美國總統布什那種“西部牛仔”的“先下手為強”作風。 

  能否挽回頹勢取決於布什本人 

  布什政府能夠很快拿出一系列成功的外交政策,並挽回其外交頹勢嗎?美國《時代週刊》的文章認為,這取決於布希本人。 

  如果布什確實想在外交方面留下一些政治遺產的話,他的眼光必須跳過伊拉克——與伊朗取得全面和解,或者發起一項全面解決非洲貧困問題的“非洲馬歇爾計劃”——都是不錯的選擇。 

  在美國歷史上,很多像布什這樣不受歡迎的“跛腳鴨”總統都希望留下一點外交政治遺產,以為自己的臉上增光,但真正成功的卻沒幾個。應該說,布什有條件避免這樣的失敗,但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來源:廣州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