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丁肇中:考試第一全沒有意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4 15:27:34  


丁肇中:當年研究J粒子,人人都說傻,但事實證明我沒有錯,我活一輩子是我的事!他寄望青年人要有自己的立場。(新華社)
  中評社香港5月24日電/諾貝爾獎得主,成就影響世界,這些地位超然的學者,教導子女也有一套方法: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自小受父母薰陶,不論讀書、研究或教導子女,都堅持要自由發展。他認為:“考試名次一點意義也沒有!”。讀書時“名次低、分數低”的他說:“我活一輩子是我自己的事。”他提醒青年人,要有好奇心和立場,才能達到自己的理想。 
  
  香港經濟日報報道,丁肇中是繼楊振寧和李政道後,第三位榮獲諾貝爾獎的華人,1974年憑着發現“J粒子”,被科學界形容為有如發現新大陸,兩年後於40之年,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 
  
  研究成就超然,丁肇中只希望感謝父母自小的“縱容”!父親是土木工程及應用力學教授,母是兒童心理學家,曾於山東、復旦、四川等大學任教,雖然是書香世代,但丁肇中的父母從不因為他成績落後打打罵罵,只奉行自由發展。 
  
  “要數名次,應該由尾開始!其實名次對一個人的未來發展,一點意義也沒有!”眼前這位70歲學者表示,父母從沒有給他壓力,讓他自由發揮,即使1956年尾,領取獎學金到美國唸大學時,母親建議丁肇中修讀工科,他卻認為:“科學是推翻前人的觀念,這樣社會才有進步!”最後他堅持己見,選擇了物理和數學。 
  
  現今青年生活欠缺方向,丁提醒新一代要有好奇心,不可盲從別人:“當年研究J粒子,人人都說傻,但事實證明我沒有錯,我活一輩子是我的事!”他寄望青年人要有自己的立場。 
  
  受父母影響,丁肇中教導子女也不會干涉子女的學習,即使兒子讀書時只顧着玩美式足球,也不會開口過問。 
  
  生長於中國,成就卻在美國,丁肇中認為:“6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都不是在中國獲獎;現在中國人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在教育和經濟發展下,中國漸趨穩定,預計將來有更多中國人獲得諾貝爾獎。”對中國抱有期望,但丁肇中沒想過到香港栽培後進,他謙虛地說:“我沒有資格(來香港發展)。” 

丁肇中簡歷

 1936:在美國密歇根州出生。父親是土木工程及應用力學教授,母親是兒童心理學家;幼年居於中國,正值二戰,沒太多機會唸書,成績平平 
 1948:到台灣“建國中學”唸書 
 1957至1962:在密歇根大學取得工程及數學學士雙學位及物理博士學位 
 1963至69:分別於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講師、麻省理工學物理學任講座教授 
 1974:發現J粒子H,證實世界上有“粲夸克”(Charm),引發物理學家尋找其他新“夸克” 
 1976:憑發現J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目前:在麻省理工的核子科學實驗室研究;妻子同於麻省理工作心理學研究 育有2女1子,2女兒約40歲,修讀過生物學和人類學,兒子正於密歇根大學讀法律三年級。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