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評關注:改革開放四十年國家治理變革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18-03-29 00:20:46


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聯合主辦的“改革開放四十年國家治理變革之道”報告發布會於3月28日舉行。(中評社 秦正陽攝)
  中評社北京3月29日電(記者 秦正陽)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聯合主辦的“改革開放四十年國家治理變革之道”報告發布會於3月28日舉行。

  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楊光斌發布主題為“中國之治:堅持方向,混合至上——改革開放40年之國家治理之道”的主報告。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40年間的國家治理之道的模式可以概括為"堅持方向,混合至上"。所謂堅持方向,就是在世界政治的自由民主、自由市場的浪潮中堅持既有的社會主義方向。而“混合至上》是指混合型的治理體制,這種混合型治理體制體現在政治體制的民主集中制、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文化價值體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上。

  楊光斌繼而探析了當代“好政治"的含義 立足於構成“好政治"的好制度,解析好制度的一般原理是:民主-權威-法治的動態平衡。而中國在改革開放40年間發展起來的“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簡稱“三統一”)的制度,其實就體現了權威-民主-法治的動態平衡,充分符合“好政治"的含義。同時中國“好政治”的制度優勢也在強大的國家治理能力上得到了有力的證明。報告最後指出未來要進一步彰顯中國的制度優勢,事關權威、民主和法治的政治理論和制度安排,需要在政治理論上得到豐富,在實踐中得到進步完善。

  隨後,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王衡在"在嬗遞與傳承之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公眾民主觀念的變遷”分報告之中通過對2002-2014年中國公眾民主觀念全國代表性數據的實證分析,釐清轉型期中國公眾民主觀念的內容特征、變化趨勢和社會分布。

  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系講師黃晨發布“從自由民主到民本主義——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主思想變遷簡述》分報告,回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主思想變遷的三個階段。

  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叢虎發表題為“中國扶貧四十年—基於扶貧政策變遷的視角”的分報告,歸納總結中國扶貧脫貧政策的經驗,並為下一步中國扶貧事業的開展提出建議。

  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張璋聚焦於改革開放40年間政府治理工具的變遷,發布“40年來中國政府治理工具的發展和創新”分報告。

  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董長貴著眼於當下熱門的環境監管問題,發表”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環境監管之路》分報告。呼籲面對當下複雜而廣泛的環境聞題,政府應發揮多主體、多中心的積極作用,綜合運用多種治理手段,從環境監管走向環境治理。

  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國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祁凡驊以改革開放40年 來我國幹部人事制度變化為切入點,著重探究了十八大後幹部人事制度的新變,發表題為“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用人之道的分報告。

  國家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系講師夏璐發表題為“突出政治、發揮優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歷史考察”的分報告,重點回顧了改革開放40年歷程中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的歷史軌跡和邏輯。

  本次會議通過報告形式梳理和總結了改革開放四十年間國家治理變革的重大內容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潘維,山東大學教授秋風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黃嘉樹等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發布會,並對報告內容展開討論。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