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華人“織女”:把黎族黎錦帶到美國
http://www.CRNTT.com   2018-04-25 10:04:53


黎錦是3000年歷史的古老技藝。
  中評社香港4月25日電/古有黃道婆隨黎族人學習紡織終成布業鼻祖,今有華人張焱帶著米、面、油,數次住進黎族寨子學習織錦,歷時20餘年終於著書“黎錦記”,包含了黎族五個方言區的特色織造方法。

  張焱一家人2015年移民美國,在平靜的生活裡她更有創作熱情,並訂5月在拉古納灘一家主流美術館舉辦個人黎錦作品展覽。

  黎錦起源於3000多年前的古城涯州,也就是現今的海南島,這是中國最早的紡織品。黎族人將圖騰、夢想、生活編織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黎錦列為急需保護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據考證時至今日全世界只有不到200人能熟練這項高超複雜的技術,張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張焱是來自中國山東的漢族女性,和黎族及黎錦本來一點關係都沒有,一切都在她1995年辭掉小學老師的工作,去海南闖蕩時發生了變化。她說,她記得剛下飛機,在機場附近看到一個黎族阿婆在織布,阿婆只靠身體和簡單木棍、麻線和刀子,就織出了漂亮的花紋,她被這個場景迷住了。

  她在海南的五星級酒店找了一份市場推廣的工作安頓下來,閑暇時她全部用來四處找黎族阿婆學習織錦,為此拜訪了很多黎族寨子,最初是在山裡住幾天,有時一個月,後來辭掉酒店工作,帶著糧食住進了黎族寨子,一住就是半年。

  她說,對很多黎族人來說,織錦是珍貴的技藝,很少有人會馬上教你,最好的辦法是融入當地人。她每天和大家一樣日出而作,上午做農活、摘花生、砍竹子、釀米酒,幫當地人看小孩,晚上睡在當地的船型屋裡面,有時當地人會在田邊織錦,她就趕緊去偷師學習。

  外人看來山中歲月很艱苦很無聊,張焱卻覺得其樂無窮。她說,山裡的米酒甜甜的很好喝,山裡的野蜂蜜、野菠蘿特別甜,有時和黎族人抓山雞烤著吃。幾個月下來,身體充滿了活力,在大自然的沐浴下變得更健康,而她的織錦技藝也不斷提高。即使後來結婚生子,也不能阻擋她學習織錦的熱情,有時老公和兒子就和她一起住在寨子裡,一家人過著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

  她說,織錦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每種花紋都有幾十個步驟,錯一處就等於做了無用的功夫,且黎族人沒有文字,完全靠口傳心記,那個時候起她就萌生將來要出一本介紹黎錦編織方法的書。

  20多年過去,張焱喜歡織錦的熱情不減,有時她能連續工作五、六個小時。當身體架上織錦架,隨著身體律動讓絲線在經緯中穿梭時,她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寧靜獨立的小宇宙,外面的事和她毫無關係,整個身心都專注在織錦上。一幅織錦作品她常要花費一個月以上時間才能完成,每一個圖案都是她的心血。

  張焱說,黎錦最初是興趣是愛好,現在已成為她生命的一部分,她從中獲得了心靈的養分和療愈。希望能為黎錦加入更多創新和時尚元素,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歡這門3000年歷史的古老技藝。

  多年來她將黎族五個方言區近百名老人20多種織錦制法都收集齊全,並匯集在即將出版的《黎錦記》。她說,這本書不是她的自傳,是記錄3000年寶貴黎錦的技法,讓它能得以流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