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評鏡頭:國立劇專老校友 分隔兩岸感情深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5-15 00:43:47


四川宜賓市江安縣“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被譽為是中國戲劇的搖籃。(中評社 林谷隆攝)
  中評社樂山5月15日電(記者 林谷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辦公室和四川省政府新聞辦聯合舉辦的2015海峽兩岸記者“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聯合採訪13日走訪宜賓市江安縣“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的老校友,訴說那一段苦難歲月裡,中藝文界用表演撫慰民眾心理的不安,也激勵了抗日軍民的重要性。

  國立戲劇學校第三屆校友李乃忱老先生說,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全面啟動侵華,開始從東北往南打,全家收了四箱行李,從定縣感到天津市搭火車,卻遇上日本轟炸鐵路,車站全部擠成一團,最後放棄行李,父母帶著他跟妹妹徒步往南逃,每日天一亮就看到很多人擠著渡河,河水都淹到他的腰部

  李乃忱表示,當時他們家花了一年逃難到長沙,正巧遇上1937年戲劇學校對全國招生,開出的條件管吃管住,非常吸引人,所以他就考上導演及舞團美術專業,在學校就讀四年(1937-1940),在校長餘上沅的努力辦學下讓他們在困難得以完成學業。

  李乃忱強調,包括餘上沅及焦菊隱都留學歐洲,也被英國、法國等地高薪禮聘留任,這些老師都有機會在國外發展,卻都放棄高薪,回到中國趕赴國難,他在戲劇學校這四年受到老師們的高風亮節的情操感受很深,“我這輩子最佩服就是餘上沅這群人”。

  李乃忱說,劇專師生度過了物質條件非常匱乏的年月,同時也給江安和四川其他地區的人民群眾帶去了文藝和娛樂生活,見證抗戰中藝文界用表演撫慰民眾心理的不安,也激勵了抗日軍民的重要性,給相對閉塞的內地帶來了抗戰救亡宣傳的激昂情緒。

  李乃忱提到,他跟台灣的淵源是在戲劇學校畢業後,在1947年曾經到台灣廣播電台任職,在台北工作7個月,一開始是擔任播音員,後來每個禮拜要做2則專題,2篇面對大陸介紹台灣、2篇面對台灣介紹大陸。後來上海來了一團劇團,跟台糖公司簽合約在台灣巡迴演出,邀請他擔任編劇及舞團美術專業,後來索性辭掉電台工作,專心做舞團,在台中、高雄、屏東等地都演出過,最後跟著劇團回到上海,就一直從事文藝工作。

  李乃忱的夫人李侍琴說,她就是江安人,當初國立戲劇學校來到這裡,江安的女孩都興奮的不得了,這裡原本民風保守,但是看到劇校的男男女女肩並肩走在一起,邊走邊唱好不熱鬧,一下子就吸引江安人的目光,當時覺得劇校的人好新潮、好喜歡,不然也不會嫁給李乃忱。

  李侍琴說,國立戲劇學校的學生感情都很好,雖然有一些當時去了台灣,但是後來回到大陸聯繫還是很密切,如台灣知名廣播員、遠東劇藝社創辦人崔小萍還會要她寄一些四川菜過去嚐嚐。2012年她到台灣旅遊時,台灣“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彭行才打電話來關心,說要來敘敘舊,但是因為路途太遙遠作罷,彭還在電話中說到哭了,這代表兩岸人民即使分隔很久,但是濃厚感情還是不會改變。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台灣辦公室和四川省政府新聞辦聯合舉辦的2015海峽兩岸記者“重走四川抗戰大後方”聯合採訪活動,由四川省委台辦副巡視員楊志學擔任活動總負責人、兩岸媒體18位記者擔任團員在10日起至17日,安排走訪四川前往成都、雅安、樂山、宜賓、自貢等地,採訪建川博物館川軍抗戰館、成都人民公園“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樂西公路、新津機場、華西壩內遷“五校”舊址、宜賓江安國立劇專及李莊古鎮抗戰文化、樂山戰時故宮、自貢鹽業博物館等。中評社記者林谷隆全程隨團採訪報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