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不會排斥外資 但警惕性提高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25 08:33:18  


圖片來源:市場報。
  中評社北京9月25日電/自中國政府本月出臺《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以來,海外投資者和媒體一直對此予以密切關注。有媒體稱,這表明中國對投資者的選擇將日趨嚴格,有的投資者甚至擔心,這一規定的出臺是否意味著中國引資大門的收窄和保護主義的抬頭。 

  新華網報導,針對上述猜測和擔心,中國副總理吳儀不久前在廈門的一次跨國公司座談會上指出,過去27年,中國經濟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得益於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和深化改革,也得益于利用外資。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要成功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仍需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更加積極有效地吸收外資。 

  吳儀說,儘管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但從人均吸收外商投資、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占GDP的比重等指標來看,中國吸收外商投資仍低於世界平均水準,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作為逐漸興起的一種外商直接投資方式,外資並購在全球得到迅猛發展。數位顯示,上世紀90年代,外資並購的平均增長速度達到30.2%,遠遠超過全球對外直接投資15.1%的平均增速;90年代中後期,外資並購投資占國際直接投資的比例已達70%-90%。因這一方式能給引資東道國帶來大量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 

  據公佈,在中國市場,美國微軟公司占95%的電腦作業系統軟體市場;法國米其林公司占70%的輪胎市場;芬蘭諾基亞公司和美國摩托羅拉公司占70%的手機市場。因此,人們對外資壟斷中國市場的警惕性越來越高。 

  有專家指出,一旦一個國家越來越多的行業龍頭企業被跨國公司並購,這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將明顯下降。如果聽任跨國公司的惡意並購自由發展,這個國家將會出現核心技術缺乏症。 

  並購問題專家認為,外資並購中國國內企業的最大負面效應是市場壟斷的威脅。跨國公司利用資本運營控股並購中國企業後,憑藉其雄厚實力逐步佔領較大的市場份額。對中國產業尤其是戰略性產業的控制,將可能壟斷或圖謀壟斷中國國內一些產業。對此,不得不引起中國國內主管部門的密切關注,並出臺相關的對策。 

  日本媒體已敏感地注意到中國國內出現的這一動向。《經濟學人》週刊日前這樣報導:最近,在中國“警惕外資”的論調越來越多。其背景是外資企業頻繁收購中國有影響企業。在美國凱雷集團收購建築機械廠商徐工工程機械公司的問題上就出現了警惕外資的論調,該收購動向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該刊在一則題為《中國挑選外資日益嚴格》的報導中說,凱雷集團去年10月已經就購買徐工機械85%股份的問題達成了協定。凱雷打算在收購徐工機械後,把其經營全面委託給美國的卡特彼勒公司,而卡特彼勒公司從1995年起一直在同徐工集團搞合資事業。但這個收購沒有得到批准,談判實質上已經停止。針對這個動向,中國有影響的機械集團公司三一集團公司與凱雷集團對抗,提出要收購徐工機械。 

  《經濟學人》認為,凱雷購買徐工85%股份的協議最終告吹表明,中國的現行方針是,“海外資本在收購主要設備製造廠家時,必須經嚴格審批”。除徐工機械以外,在機械領域,柳州工程機械集團等也成了美德等外資收購的目標。因此,中國國內警惕外資的論調越來越高漲。中國已經從產業政策角度加強了對外資收購的限制。 

  經濟觀察家們指出,實際上,早在去年中國提出的《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在限制外資方面就比以前更加嚴格了,如“不允許外資參加高爐建設”。日本JFE鋼鐵公司與廣州鋼鐵企業集團合資建高爐的計畫事實上已經不得不放棄。 

  有分析家這樣評析中國《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的出臺:儘管今後中國的對外經貿政策不至於走到“排斥外資”的地步,但是將進入對外資進行嚴格選擇的時代。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