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壽建築”拷問城市建設思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1 06:32:46  


  中評社香港4月11日電/日前在北京舉行的建設部《住宅性能評定技術標準》宣講會上,與會專家指出,中國建國以來建造的許多住宅,遠遠沒有達到設計使用年限,就因爲各種原因被拆除,平均使用壽命不足三十年。新華網文章評論認爲,這種狀况造成了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目前,中國每年老舊建築拆除率佔新建建築面積的百分之四十左右。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宋春華指出,應該提倡對老舊建築進行再生設計,避免破壞性建設。

  中國人均收入剛過1千美元,比起人均收入過萬美元甚至數萬美元的發達國家還相距甚遠,但中國普通住宅的標準比發達國家還要高許多。同時,中國單位建築面積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至3倍。一些建築界的專家學者認爲,中國可能已經成爲“全球最大”的建築浪費國。
  
  以往但凡聽到有關國內建設領域的宣傳,無不稱中國爲當今全球最爲生機勃勃、日新月异之地,遍佈城鄉的建設工地,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建設規模,整個中國就好比一塊令人無比興奮的大工地。殊不知,如此粗放式發展僅幾年工夫,中國還沒躍居全球第一建築大國,倒提前進入了“全球建築浪費大國”的行列。
  
  不求建築的實用、美觀以及與環境的協調性,一味貪大求洋、追新求奇,正是時下瀰漫于國內建築領域的一股風潮。君不見各地所謂的“標誌性”建築群起,一座中等城市却已規劃數個CBD專區,城市高度紀錄更處在不斷刷新之中,而這些打著各種名義的“標誌性”建築却常常淪落爲一次性建築,因爲當初規劃設計的缺位,這些建築在一次性使用後的日常運營費用太高却收益低下,數以億計的資金成了空有其表的架子,造成巨大浪費。

  與國內對待城區僅僅二三十年的建築“拆”字當頭的做法相比,倫敦申辦2012年奧運會的場館建設可以給予我們很大的啓示。倫敦的奧運場館規劃幷不是以一場奧運會爲其終極目標,而是以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讓所有設施都能爲當地居民所用爲宗旨,以提高當地居民福祉、讓居民滿意更是場館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對於奧運期間需要而過期無用的大型場館,倫敦方面的解决方案是建一個可滿足當地需求的永久性場館,奧運時期則增添臨時看台,僅需低成本擴展即可滿足奧運需求。此外,在歐洲的城鎮,對於當地民居和老建築,“拆”這一字眼的使用總是慎之又慎,盡量修繕是他們對待老建築的思維方式,如果用了咱們的“拆”字當頭,怕是不少歐洲古城的風貌早已被現代化的玻璃金屬大樓所替代。某種程度上,他們的理念至少有著值得國內的建築規劃和設計者們多多借鑒之處。

  城市建設當然應具備一定的前瞻性,但絕不應是以貴以奇爲美,脫離了實用性以及與環境的協調性,大資金打造的恐怕是大破壞而非大建設,一些國內著名風景區的別墅群、甚至臨景而建的高樓大厦正起到了破壞而非建設之效,而規劃失敗無人擔責,拆之了事的做法已不僅僅是建築浪費的問題,更是對納稅人的失職。

  令人欣慰的是,近日上海世博會組委會宣佈本次世博會將不建標誌性建築,但願這一理性的選擇能够促成各地相關部門理念的轉變,讓“全球最大建築浪費國”的帽子得以早日摘除,而讓人性、實用、民本的建築風潮早日回歸。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