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尊重龍應台等人的抉擇,才是民主體現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3 08:53:27  


  中評社香港8月23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小社論說,倒扁風潮中,知識分子各有抉擇。親綠學者想要建立公民社會、民盟非要阿扁下台不可、龍應台和李家同則在乎民主價值;當是非分明的威權年代走入歷史後,知識分子在多元社會的不同抉擇並無對錯可言,誰也沒比誰正確或高尚,這才是民主時代的深刻意涵。 
    
  小社論說,民盟學者昨天痛批龍應台“裝清高”、曾志朗“沒勇氣”,言下之意是,知識分子只有走上街頭倒扁才是對的,除此之外的任何思考都是錯的。但是,民主時代是這樣論斷是非對錯嗎?倒扁的目的真的超過民主的價值嗎?
   
  台灣社會向來敬重知識分子,這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遺緒,也是戒嚴時期只允許學院發聲的時代產物。而在一黨獨大的高壓年代,若干知識分子也的確發揮了挑戰威權體制的社會良心角色,以莫大道德勇氣在那個是非分明的年代留下貢獻。
    
  社論指出,但在多元異質、自由開放的民主年代,隨著政治禁忌漸次打破、各領域迅速自主成長,知識分子的時代挑戰早已改變。在方向座標模糊、多元價值分殊的社會環境中,知識分子對不同時代命題出現不同苦悶、做出不同抉擇,毋寧已是極其自然的結果。
  
  在“百萬人民倒扁運動”風起雲湧之際,親綠學者堅持深化民主價值,龍應台、李家同等人反對上街頭,難道不需要更大的道德勇氣?知識分子在多元思考後,只要仍然忠於自己的良知,做出能夠對自己負責的決定,就已經是正面迎向不同時代挑戰,善盡公民社會一分子的職責了。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