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台灣要踏入大陸市場,時不我與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14 10:10:29  


  中評社香港10月14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評說,最近有兩件商業個案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台灣經濟發出警訊。案例一是旺旺減資:旺旺公司原是發跡於宜蘭的傳統產業,業者蔡衍明本土色彩鮮明,但是在大陸市場闖蕩多年之後,日前宣佈將其在台公司減資。為什麼一位本土派的台灣業者要豁出去向政府減資嗆聲,值得當局深入思考。

  案例二則是新竹商銀售予外資渣打銀行:所有媒體的分析都指出,渣打銀行合併竹商銀的真正利基,是其台灣客戶“在中國大陸投資事業”的金融業務。這兩則新聞合在一起,再加上之前公佈台灣大幅衰退的WEF競爭力指標,真的讓熟悉台灣經濟的人憂心忡忡。我們認為,現在台灣經濟已經走到了最最關鍵的十字路口,下一步要怎麼看待“戒急用忍”的論述至為關鍵,牽涉到台灣未來十年、二十年的經濟發展。 

  過去十幾年間,整體的世界經濟情勢已經產生重大的變化,使得戒急用忍政策的思慮背景整個改變。首先,當然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日漸消除。五、六年前坊間尚有中國經濟衰敗論的聲音,但時至今日,全世界各國的主流經濟分析師,都已經不再有“衰敗論”的見解。就實務面來看,全世界各國、各大企業,都將中國大陸視為最有潛力的市場、最具競爭優勢的工廠、甚至是最能推出實驗商品的處女地(如崇明島的綠色城市概念),在在都顯示中國經濟發展的地位已然“穩定”。除非意識形態作祟,否則台灣當局應該正視中國大陸穩定的潛力與商機,不能再以鄙夷之心視之。 
 
  其次,既然中國大陸穩定的經濟地盤已經確立,世界各大企業爭相投入,則台灣的主宰地位就顯然不復存在。用財經的術語來說,台灣現在只是中國大陸經濟的“市場價格接受者”。面對這樣的市場,台灣當然有其優勢與特長,但是,先決條件是當局必須要坦然面對“價格接受者”的客觀環境,拋棄以往“台灣能左右中國大陸經濟”的迷思。不只如此,台灣若要以價格接受者的姿態參與中國大陸的市場競逐,就不能再有資金、運輸、物流等奇奇怪怪的限制,如此台商的優勢才可能盡情發揮,我們在中國大陸方有可能嶄露頭角。 

  社評說,有些人還是會擔心:中國大陸那麼大,台灣投入會不會進入磁場黑洞、掏空拖垮臺灣的經濟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與最近十幾年另一股國際貿易的理論趨勢有關了。簡單地說,在“靜態”的貿易理論架構中,貿易各國的工資終會趨於相等,而產業則都往大陸遷徙,這就是所謂的產業空洞化、工資均平化;也是主張戒急用忍者心中的憂慮。但是在八○年後期知識經濟的風潮隱然成形之後,整個國際貿易的論述也隨之改觀。現在的主流國貿論述已經不再是“靜態”的、在相同生產技術下的貿易,而是動態的、技術不斷更新的交易架構。既然如此,貿易就不再是比拚勞力或資本成本的“價格戰”,而是在研發、產製、行銷等整個加值鏈上的“卡位戰”。對台灣而言,我們的勞力與土地比中國大陸昂貴並無大礙,但重點是要找到台灣在加值鏈上的適切定位。台灣可以走下游的品牌、或上游的研發、或是結合上下游的科技創意,處處都有發展的空間。 

  也許有人會說,既然要走品牌或科研路線,為什麼又需要進軍以產製為核心的中國大陸呢?其實,所有知識經濟的理論與實證資料都顯示:知識經濟絕對不是孤立環境下冒出來的空想;它是在市場中淬礪成型的果實,而最重要的成功環節,就是對市場與加值鏈的敏感度。簡言之,“在紅海中才有可能尋得藍海策略”。台灣既然在科技研發上具有創新優勢,但還是要踏入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廣大市場,才有可能把創意在市場中實踐,才有機會成功地開創知識經濟。我們呼籲更積極開放的兩岸經貿佈局,其原因正在於此。 

  社評說,台灣要踏入中國大陸市場,時機正在不斷的流失,局勢也一日日對台方不利。就經濟實力而言,數字真的會說話。過去十年對岸的經濟力年年攀升,而台灣則一年不如一年。台灣嘴巴上喊拚經濟,但實際作為卻永遠是正名、“制憲”、“領土”、“國號”那一套。如此的兩岸經濟實力消長若是再繼續下去,中國大陸將成為市場價格的決定者。到那個時候,台灣即使想要做個默默的市場參與者,都會感到時不我與了。 

  另一個有利於台灣現在伸展對岸觸角的因素,則是WTO的履約承諾期。以金融服務業為例,大陸禁止外商承作人民幣業務的期限將在今年底屆滿,也因為如此,渣打銀行等也都在此關鍵時刻拚搶佈局。台灣如不能在WTO開放初期搶到一定的地盤,則等到(台商)客戶找到合意的非本國金融夥伴之後,台灣要再想去分一杯羹,就難上加難了。這樣關鍵的機會究竟能不能把握,繫乎行政當局一念之間。 

  社評說,以上,我們用了極大的篇幅闡述經濟環境與核心論述的改變、當前戒急用忍政策的缺失、兩岸經貿的契機,以及台灣經濟發展的展望。我們這樣苦口婆心的懇切論述,就是希望“行政”當局能夠聽進我們的分析、做出正確的決定,進而改善台灣行將步入瓶頸的經濟。或許有人會說,應該等到明年三月民進黨確定“總統”參選人之後,再做兩岸經貿的更張。我們不能同意這樣的“泛政治”經濟論。十幾年來,台灣經濟就是在這種泛政治氣氛下一再蹉跎改革的時機,如今面臨這樣關鍵的時刻,怎麼可以再因循下去呢?事實上,經濟問題才是台灣當前的核心課題;蘇貞昌如果能夠在此時為台灣經濟打開死結,那才是“功在台灣”,實質上也是真正在累積其政治資本。 

  社評最後指出,旺旺出走減資,我們很難過;竹商銀賣祖產,我們更是感慨萬千。由於台灣銀行不能去中國大陸開拓地盤,所有渣打將來能夠賺的錢,本地銀行卻賺不了,只能在一旁“喊燒”。僅此一例,就可以看出當前兩岸經貿限制之荒誕,莫論其他。我們希望蘇貞昌能夠正視這樣的困局,勇敢地調整兩岸經貿政策方向;該修的命令立刻修,該調整的人事趕緊調整,該化解的政壇阻力就盡速排除。坦白說,唯有順利排除兩岸經貿障礙,對台灣經濟而言才算是“大投資“;唯有貫通台灣經濟的任督二脈,人民生活才會有“大溫暖”。這是我們在紛亂政局中對蘇貞昌最大的期待與呼籲。 


    相關專題: 兩岸時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