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體: 美國想在美墨邊界築「萬里長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2 04:18:33  


  中評社溫哥華5月21日電/上星期四,台灣剛慶幸逃脫了珍珠颱風,美國參議院以八十三對十六的懸殊票數,通過在美國與墨西哥邊境既有的隔離界牆外,再加建三百七十英里界牆與五百英里阻止車輛通過的藩籬。

  據蕃薯藤新聞網報道,雖然美國兩黨參議員所投贊成票,遠遠超過反對的票數,傾向自由主義的十五名民主黨與一名無黨派參議員仍然譏諷布殊總統說,他意圖在美國與墨西哥長達兩千英里的邊界上,興建一座可與中國相比的「萬里長城」。言外之意,在暗示布殊總統與支持他的保守份子正在開倒車,為討好右派選民而罔顧人權。

  這種指責當然是政治語言,因為天下沒有一件事,可用這麼簡單的二分法來論斷是非。持平而論,布殊總統也正為蜂擁進入美國的非法拉丁移民傷透腦筋。緊隨通過築牆案後,星期五參議院又通過另一條修正案,申明英文應為美國人的主要語言,表面看來似乎多此一舉。到星期六,布殊的周末無線電對全國十五分鐘的廣播,所談的主要也是移民問題。

  要探究紛擾的根源,須先從所謂拉丁裔人(Hispanics或稱Latinos)佔美國人口總數說起。依據二○○二年七月的統計,拉丁裔人口當時共三千八百八十萬人,佔全國人口百分之十三點四;尚不包括住在波多黎谷、同樣享有公民權利的三百九十萬人在內,直逼兩百多年來原佔少數族群首位的非洲裔美國人(African-Americans,稱呼黑人的政治正確用詞)的總數。

  根據人口普查局(U.S.Census Bureau)今年五月十日的最新資料,拉丁裔人數(同樣不包括波多黎谷在內)已激增至四千二百七十萬。換言之,美國近年增加人口中,每兩人就有一人是拉丁裔,超過黑人的三千九百七十萬人,成為全美最大的少數族群。由此衍生的種種社會、經濟、政治、選舉、語言與文化問題,勢將困擾今後任何一位總統,更牽涉到經濟發展、社會形態、種族歧視、防阻恐怖份子潛入美境、查禁毒品等等錯綜複雜的因素。

  布殊聲望目前正陷低迷,因而在處理非法移民這件事上,採取不偏不倚的中間路線。他原已任用拉丁裔的Alberto Gonzales為法務部長。上星期一晚間,他從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向全國人民電視廣播,宣布準備動員上萬名國民軍巡邏美墨邊界,以補移民局(Immigration and Naturalization Service,簡稱INS)查緝人員之不足。布殊說,他就任六年來,INS巡邏邊界人員雖曾擋住六百萬名企圖偷渡的墨西哥人(俗稱wetbacks),但已在美國國內的非法移民仍有一千一百萬之眾,必須堵住這個大缺口,才能談改革移民法規。

  他那篇廣播雖被媒體大幅報導,國會反應卻只贊同派軍巡邏的部分;對布殊考慮修改移民法,俾使非法移民就地合法化,反對聲浪遠超過贊同的聲音。因為十幾年前美國已經試辦過對非法移民的「大赦」,其結果是更多的墨西哥人偷渡入境,希望等下次大赦時,化非法為合法。這些非法移民吃苦耐勞,情願接受較最低工資更低的待遇,搶走了美國失業者的就業機會,難怪民間尤其養尊處優慣了的黑人,對拉丁裔人非常不滿。

  各方意見趁機介入,使處理非法移民問題更加錯綜複雜。關懷青少年使用毒品的社工團體指責說,毒梟利用美墨邊界大量走私毒品,害死了年輕人。美政府的反恐機構,曾掌握國際恐怖組織派遣幹員從邊界偷渡入美的事證。極少數法西斯團體推波助瀾,趁機宣傳他們的「白人至上」主義。而民主黨內爭取後年競選總統提名人之間,也趁機拿對改革移民法的立場,作為互相攻訐的理由。

  歸根究底,骨子裏仍然是美國潛在的種族歧視作祟。所謂拉丁裔者,非指種族而言,大部份雖是墨西哥土著,其實也包括從南美各國來的純種西班牙後裔的白人,因此它是以母語為根據的分類法。人口普查局的統計裏,因而另立「非拉丁裔白人(non-Hispanic whites)」,這個荒唐的名詞,專指純粹來自歐洲的白人。再追究下去,美國人藏在心底,不敢公開說出口的純種白人,其實只限於盎格魯‧撒克遜族信仰新教者的後裔(white,Anglo-Saxon Protestant,簡稱WASP)。對西班牙裔的白人,同樣視作「非我族類」。

  美國人口是心非的例子,其實不止這一樁。今日問題所以浮現,因為拉丁裔人數激增已到達臨界點,朝野不得不面對問題了。兩年前杭廷頓教授(Samuel P.Huntington)出版所著《我們是什麼人?對美國認同問題的挑戰(『Who are We?The Challenges to America’s National Identity』)》一書,坦白指出:大批不以英語為母語的非白種人移入美國的後果,導致語言混雜,雙重國籍,宗教歧異,與文化多元化等等問題。

  就事論事的杭廷頓指出:大多數美國人非常愛國,但難免自相矛盾。一方面雖懷抱上帝造人平等,以及民主人權是最高價值的崇高理想;但另方面如有人舉辦民意調查,同樣這批人又會毫不躊躇地贊同有效管制邊界非法人潮,並緊縮申請入籍的條件與人數。

  二○○四年五六月號的《外交》雙月刊載有沃爾福(Alan Wolfe)對杭氏該書的評論。杭氏忍不住在九十月號該刊撰文反駁。他說全書十二章裏,只有一章談到移民政策,另有一章討論拉丁裔人數日增的問題。他主要的用意在於不預設立場,平心靜氣地檢討九一一事件後,美國突然出現的愛國熱潮現象,以及因此衍生的國家認同感。看來布殊提出的改革移民法規,勢將引發更多學術性與政治性的辯論,離達成全民共識還遠著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