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觀察:經濟增長主動力轉換意味著什麼?
http://www.CRNTT.com   2022-02-22 00:25:13


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火熱(新華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2月22日電(記者 張爽)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架馬車。改革開放後,投資和出口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扮演著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拉動力的角色,2013年前後,消費成為第一拉動力。2020年受疫情影響,國內消費不振,諸多聲音質疑中國的內需市場是否會萎縮,但商務部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 2021年,消費重新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筆者認為,經濟增長主動力轉換,是經濟領域改革不斷深化、經濟結構調整的結果,也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解決十九大提出的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更是“發展成果由人民享有”的直接體現。

  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筆者認為,改革開放後,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起,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需要聚集資源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工業,因此在“分蛋糕”的時候,居民收入分得的部分較少。在這一發展模式下,投資是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也因此實現了工業化飛速發展,經濟快速增長,然而在經過近30年的發展後,我國經濟進入中速高質量發展期,這一模式也不再適用於現在的發展階段,主要原因有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已完成,重複投入造成資源浪費;國際局勢風雲變幻,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出口市場不穩定;民生支出少,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較低。

  與增加消費、擴大內需密切相關的是提高居民收入,縱覽近年來高層提出的多個經濟戰略、理念,都與提高人均收入、增強居民的獲得感有關,從流行的“經濟熱詞”也可見一斑:2020年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核心環節是構建國內大循環,這就要求國內形成成熟、完善的消費市場;2021年被反覆討論的“共同富裕”,核心其實是“分蛋糕”,即調整分配機制,藏富於民;甚至每年《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到的構建服務型政府,背後的邏輯也是政府從扮演以投資為主的經濟發展主要推動者,轉變為服務民生、教育、醫療為主的角色。

  疫情發生後的兩年,我國經濟的平均增速為5.1%,這意味著與此前6%的增速相比,經濟增速再下一個台階,但以發達國家的經驗看,這一數字仍然足夠使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19年起,我國的人均GDP進入萬元美金時代,但距離美國6萬美元的人均GDP仍有差距。目前來看,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只有4億人,這一群體的規模在2035年之前勢必持續擴大,才能給內需市場有力的支撐。

  此外,人口出生率低、居民債務負擔過重也影響我國內需市場兩個重要因素。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7.52‰,連續兩年跌破10‰。2021年出生率也是近72年(1950年以來)來的新低。人口出生率低影響內需市場不僅僅是消費主要靠年輕人拉動,老年人則以儲蓄為主,更重要的是人口紅利將盡,社會消費預期轉向低迷,可能出現通貨緊縮;老齡化社會創新性不足也會影響經濟活力。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