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商機:浙江民資緊追新能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9 06:29:18  


  中評社香港4月19日電/“和垃圾發電打交道,至少在3年前,我沒有想過。”浙商李建明這樣告白。 

  第一財經日報文章稱,李建明是浙江杭州一個普通老闆,2000年之前,他還是一個做了10多年塑料配件和磁性材料生意的小老闆。2000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李建明突然意識到了垃圾發電的商機,在經過短暫的調研後,他“掏空”腰包上馬垃圾焚燒項目,目前,他所擁有的項目的日處理垃圾量已近300噸,幷且“一切正在照預期進行”。 

  和李建明一樣,更多的浙江富豪似乎也在同一時間看到了新能源開發利用這個概念和其中蘊藏著的逐利機會——太陽能開發,風力、潮汐發電……更多浙江的資本正在加速涌入這個産業。 

  垃圾發電與“BOT”模式 

  “那時,城市垃圾焚燒項目,一般都需要地方政府投入資金,予以補貼。”李建明說,即使到了現在,在國內的一些大中城市,也依然需要政府投資,但部分地區的財政緊張,使得這一進程在大部分地區沒有起色。 

  但李建明决定自己投資,他嫁接了當時還算新鮮的BOT模式,即“建設-運營-移交”模式,幷成功批下了自己的第一個垃圾發電項目。 

  在接下來的時間內,更多企業也採用這樣的模式,使垃圾發電項目在浙江幾乎“全面開花”。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溫州頗具規模的偉明集團,從2000年開始,採用這種方式,相繼投資建設溫州東莊、臨江、永强、蒼南、江蘇昆山和深圳平湖等6座電廠,其中東莊垃圾發電廠設計日處理垃圾385噸,發電功率4500千瓦,于2000年11月28日幷網發電,成爲國內首家全部採用國産化設備、由民營企業投資建設、使用自主開發爐排和烟氣處理系統的焚燒廠。 

  民資緊追“新能源” 

  事實上,在浙江,垃圾發電僅僅是民間資本進入新能源行業的一個縮影,越來越多的浙江民營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跑步”進入這個行業,幷一頭扎進去再也不願意回來。 

  根據溫州市工商局最近出爐的一份報告稱,溫州的一些私營企業開拓資源循環利用領域。溫州民營企業已在全市範圍內投資了三家垃圾發電廠,同時實現了溫州市區生活垃圾全部焚燒發電。 

  來自浙江省發改委的統計稱,在浙江沿海地區,目前約有11個風電項目在作前期準備,其中多個已與民企簽訂投資協議。該委預計,若上述項目全部由民企投資,涉及民資將達70億元。 

  政策利好和産業預警 

  浙江省的資源短缺或將是該省民營企業競相追逐能源的最大原因之一。根據浙江省經貿委去年底發佈的《2004年浙江省能源與利用狀况》白皮書,“2004年,全省一次能源自産量僅佔能源消費總量的4.5%,能源消費總量的96%左右依靠外省調入和進口。” 

  自去年以來,浙江頻繁的政策力挺也是民資加速涌入新能源開發行業的催化劑。去年底,浙江省政府發佈《浙江省企業投資項目核准目錄》,明確企業經核准後,可投資新能源等“敏感領域”。今年1月份,浙江又以省政府1號文件的形式,發佈“非公經濟32條”,明確“支持非公有制企業投資發電行業”、“支持非公有資本參與城鎮供氣、供熱、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與運營”。 

  李成文對此評價稱:“上述相關條例的出台,在浙江傳統能源供給不足、企業想投資又躊躇不前的形勢下,顯得彌足珍貴。” 

  但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是,在各路資本都爭相進入新能源開發的背景下,弊端似乎也在開始涌現。浙江省發改委相關人士介紹,由於各種原因,該省已經幷網運行的兩大風電項目發電利用時間低,電價達每千瓦時1.2元,爲全國最高。“高昂的電價使得企業收回投資的時間表開始變得縹緲無期。” 

  此外,目前國內很多進入垃圾發電行業的企業紛紛報虧,浙江的一些企業似乎也沒有能擺脫這個困境。國內最大的垃圾發電民營企業杭州錦江集團,公司通過市場化運作,在浙江、山東、河南、安徽等地投資,建成十幾家垃圾焚燒發電廠,却大部分處於虧損狀態。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