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蔭權:務實施政 不做英雄(全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30 10:47:18  


曾蔭權昨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不忘幽默,說唱片如果收錄他吹口哨表演,說不定可能很暢銷。
  中評社香港9月30日電/香港特首曾蔭權上任後昨天首次到大學演講,在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出席逸夫書院嘉賓講座並接受學生提問,他以“務實領導”為題,指出香港要走向務實政治才有出路、有前途,並以英國首相布萊爾和已故中共元老鄧小平為例,指出兩人都是擺脫舊有意識形態教條的束縛,緊貼時代步伐,以理性務實態度制定決策,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以下為曾蔭權演說發言全文: 

鄭維健博士、劉遵義校長、各位嘉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很高興今日能夠在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周會與大家分享我的工作經驗。 

  我今日遲了入會場,因為在門口見到其他同學,他們很熱情,給予我更大信心。之前,我的同事問我是否知道,這麼多年來沒有港督或特首有膽量到中文大學演講。而最受歡迎的彭定康港督到來頒發大學學位時,他的座駕亦被圍堵。我當時亦有些猶豫,不知會發生甚麼事。我今日到此並沒有失望,果然有同學在外擾攘,但卻令我感到一個事實,就是我今日講的是“務實政治”,作為一個從事政務的人,當然要講責任,但年輕學生一定要講理想、夢想,不能講太多實際。如果你們每一個人均接受現實、滿意現實、安於現實,社會動力在哪裏?所以每一個年輕人都要發表他們的意見、追求他們理想。對當權者來說,一定是一個大的警惕,亦是一個好的反思的機會。從這方面來說,我很感謝今日同學表達了他們的意見。他們提到的最低工資、標準工時,亦是我想解決的問題。我要把熱誠反映在我的工作上。我感謝他們給我機會與他們會面。我希望他們繼續他們的熱誠,在畢業後把熱誠變為理念,付諸實行。或者,慢慢地,他們會知道實行時未必是那麼容易的。 

  我特別喜歡與年輕人見面,每一次見到年輕人時,均盡量給予多些時間,與他們會面,原因是在他們身上,看到了香港的將來,特別是你們各位。將來你們可以是醫生,可以是藝術家,可以是學者、教授或從商。你們是年輕人,有着無限的可能性,即使你今天在我的志願一欄填上“歌星”,也不會有人取笑你“發明星夢”,因為你們年輕,這就是青春的本錢。但我與大家不同。如我在職業一欄填上“政治家”,我試過一次,到現在仍給人取笑,但如果我說我想當歌星,肯定較我談積極不干預政策來得更震撼。不過,如果想做“歌唱家”,唱片收錄我吹口哨表演,說不定可能會很暢銷。 

  上月在“香港家書”,我以歐盟之父尚‧莫內促進歐洲統一的故事,討論務實政治對解決紛爭的重要性,有人以為我暗示香港普選要好像歐洲統一那樣等五十年,其實我想傳達一個簡單的訊息,就是香港要走向務實政治才有出路、有前途。只可惜“務實”往往是被人低估的政治風格,因為當中有人普遍誤解了“務實政治”的真締及有很多疑問。總括來說,有四方面:

  *第一是群眾對政治的興趣,是喜歡個人主義和英雄崇拜,務實領導沒有市場。

  *第二是務實領導是否等如以利潤掛帥的商業管理?從政與從商有何分別?

  *第三是“做Show”政客行為是否有違務實精神,務實領導如何處理政治溝通?
 
  *第四是務實領導如何在堅持信念與教條主義、意識形態掛帥之間作取捨。我會圍繞這幾個問題,與同學作分享。 

  環顧中外歷史,我們都可以見到推動歷史發展的有很多都是政治强人,如我經常提到及拜讀的,運籌帷幄的邱吉爾、縱橫馳聘的拿破崙、艾森豪、麥克阿瑟將軍,每一個都是英雄人物。在中國歷史中,政治英雄更顯得重要,歷史變遷好像全是由英雄人物所創造,如秦始皇、劉邦、項羽、曹操、劉備,比比皆是。造就了大家崇拜政治領袖,歌頌英雄人物。而政治領袖也面臨很大的誘惑,總是希望滿足群眾,做一個改變時勢的英雄人物。 

  近十年我們社會又多了另一類領袖崇拜,英雄崇拜的偶像,現時變為商界明星CEO,跨國公司管理層的傳奇人物,傳媒將公司的成功往往歸功個人領袖的才能,他們好像魔法師一樣,一個意念可將公司轉虧為盈,一個收購將公司劣勢扭轉,一言一行都成為傳媒焦點。 

  由歷史英雄到商界傳奇的熱潮,我們看到愈來愈多普羅大眾希望他們的領袖能夠變成心目中的偶像,但現實上成功的領導卻往往不是天才橫溢的英雄。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是個受傳媒吹捧的英雄人物,他曾經這樣說:“成功沒有甚麼秘方。成功是從失敗中學習,刻苦工作及做好準備。”這幾句老生常談,出自沙漠風暴的軍事領袖之口,確實有點反高潮,但亦說出了當領導工作的乏味與平淡,不是大家心目中追求那種激動人心的浪漫感覺。這些感覺相信只能從電影中的英雄主角如占士邦中看到。 
 
  對我而言,領導工作從來不是個人表演,他是負責帶領方向,解決問題,物色人才及激勵下屬,最終是以執行能力贏得大家的尊重。所以當行政長官是一份頗為平淡和應該踏實做功夫的職位,若以追求個人英雄成功感作目標,將個人虛榮放在工作成效之前,最終可能會一事無成。英雄地位只是後人撰寫歷史時所賦予的評價,當你身處其中時,不應以此作目標。 
 
  既然領導要得到認同、是講求執行能力,很自然會令人想到商界這個最現實的地方。因為他們每天都是與“數字”打交道,實事求是,公司是“賺”是“蝕”,看財務報表一目了然,無法胡混過關。這麼說來,商界精英是否就順理成章可成為政治上的務實領導?無疑,商業管理是有它務實的一面,但從政與從商在領導層面是有實質的分別。 

  我認為商界精英與任何人一樣,是可以成為出色政治領袖,但前提是他們要認識政治運作的邏輯與商業運作不同。一般而言,商界工作是重視結果,決策過程並不太重要,總之CEO在每年中期報告或年終業績公布時交出漂亮成績表,令公司股價上升便算“交到功課”,至於這位CEO是否“一言堂”或是喜歡集思廣益,公眾人士一概不知,董事會亦不太關心。總之CEO就是要“交數”。但從政便不一樣,不但要言出必行,承諾要做到,決策過程更不可忽略,要在高度透明的工作環境下不斷說服市民、民意代表及傳媒,對政治領導而言,“過程”與“結果”是同樣重要,沒有一個好的過程,永遠沒有一個好的結果。商業決定有清晰的標準去衡量成敗,就是公司財務報表上的“賺”與“蝕”,而判斷政治決定的標準永遠是很模糊,往往取決於“過程”、“透明度”和公眾認知度。若忽視“過程”等元素,社會對政府決策無法形成共識,很多政策因此無法推行,所以決策即使有效率(efficiency),也不會有效用(It is not effective)。 

  處理政治的過程對我來說是一個頗抽象的活動,無一特別方程式處理甚麼是對或錯。香港是一個開放的國際城市,資訊自由,言論百花齊放,有龐大的中產階級,他們一般是靜靜的,不會告訴你他們的想法,社會利益多元而且分化,決策要形成共識是要費不少功夫。所以從政者必定要走出去,做好政治溝通工作,多了解市民、長者、學生的想法及將自己的觀點向外傳達。 

  究竟政治溝通是否等如“做show”(做秀)?務實領導是否應拒絕這些政客行為呢? 

  在此我想到美國一位很受人尊崇的前總統林肯,他以堅持原則見稱。這樣一個講求信念的人,你們或許以為他會是一個不苟言笑、不重視與民眾溝通方法的人,但如果你真的這樣想,你便大錯特錯,他其實是一個十分詼諧幽默的人。 
林肯曾經被人問及,為甚麼總愛在他的說話中加入大量笑話,經常說故事,你猜他如何回答? 

  他說自己常常被人責難為何這樣愛說故事,認為這樣會令總統的尊嚴受損,用學生的語言是“搞cheap晒”(弄得很低格)。但他發現運用活潑生動的例子,較那些批評者想出來的其他種種方法,更能打動人心,所以他一直沒有理睬那些批評,繼續講故事。 

  大家又是否知道,林肯身高六呎四吋,是歷任四十三位美國總統之中最高大威猛的。不過,他在公眾場合仍然刻意戴上一頂高筒形大帽。他連人帶帽足足有七呎高,無論去到哪裏均成為全場焦點。所以,即使林肯愛“做show”,但我相信沒有人會認為林肯不是一個真誠的人、不是一個有所堅持的人。 

  怎樣才算有“誠意”?我認為當權者先要撇除所有的傲慢態度,走入群眾去了解他們的需要,知道他們的想法。公共政策根本不只是一堆圖表數字及冷冰冰的科學論證,同時也包括社會信念、價值觀。政治溝通往往將社會信念、價值觀及科學論證與冷冰冰的數字結合起來,負責政務的人要事先知道市民恐懼或支持所在,將政策作適時調校,才可以減少推行時的阻礙。 

  從政者不能單憑“做show”而成大事,即使是溝通最高高手,也要拿出誠意,但“誠意”從何而來呢?路邊的推銷員也是一臉誠意,我們又如何分辨真貨假貨呢?這必須回到從政者本身,我相信有志於政治工作的人,都應該是有信念,有改變社會的理想,對公義、平等、自由、民主、法治一定要有所執着的人,如能夠包攬這些價值觀,用心去做,我相信熱情與誠意也是由此而生,不可做作的。 

  從政者要擁抱信念、有熱情、有責任感去追求理想實現,但矛盾的是:如追求信念,往往會陷入意識形態縛束之中。一個沒有價值信念的人,只會淪為追逐私利毫無原則的政客,但若過分沉溺於自己的道德及政治信仰,則容易變成僵化、思想封閉而被時代所淘汰,我認為這也是對務實領導最大的挑戰,每天均要反省是否太僵化、太執迷不晤,抓緊是不容易的,靠的是經驗及自己的誠意。 

  無可否認,從政者要為人民提供一個遠景,一個屬於未來的憧憬,指出社會的方向,但同樣有責任反映出真實的世界,講出願景如何可以落實,而非只沉迷於世界理應如何。 

  科學家牛頓說得對“站在巨人肩膊上看得更遠”,但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給意識形態這巨人站在自己肩膊上,會被壓得喘不過氣,甚麼都看不見。 

  “意識形態”對從政者、政府及人民的確有它引人入勝之處。有人迷信它是一道“有病醫病,無病强身”的靈符,以為只要跟着教條做,社會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並且萬試萬靈。亦有人以為只要高舉意識形態的旗幟,群眾自然跟隨,一呼百應。他們看不到的是當意識形態取代理性務實分析,就會成為政治領導的最大的敵人。 

  意識形態為政治人物所信服,當然必定有它們成功的地方,這裏我學林肯說說另一個故事———貝理雅的故事。 

  今時今日,貝理雅首相確是陷於政治困境,但這也不能否定他是英國戰後在任時間最長的工黨首相。各位同學,大家是否知道貝理雅的成功秘訣是甚麼呢? 

  英國工黨黨綱第四條有關“國有化”,是針對資本主義初期剝削等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方法。但到了九十年代全球經濟出現了根本改變,九五年貝理雅推動廢除工黨黨綱第四條,令工黨擺脫舊有教條,蛻變成新工黨,提出第三條道路,結果取得空前成功,他本人歷任三屆首相,帶領工黨實現戰後最長的執政時期。政治領導的職責是放眼未來,而不是緬懷過去,所以必須擺脫意識形態教條,以務實、理性的態度去作決策,緊隨時代的步伐。貝理雅過去成功,就是因為有勇氣破除工黨國有化意識形態的教條,用務實精神開拓新工黨之路。 

  從政者擺脫教條束縛取得成功,歷史上另一個最經典的例子是我們熟悉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他提出中國四個現代化方向,以實踐去檢驗真理,解除意識形態對經濟發展的束縛,令中國走上了舉世矚目的改革時代,這證明了務實理性的强大力量。 

  又例如最近備受談論,由夏鼎基先生提出的經濟政策理念。當年夏鼎基先生提出這理念,是要求政府用“積極”的態度去作決策,以科學態度論證政府政策的短期利益及長期代價,權衡利益之後才作出是否干預的決定,政府不能靠口號意識形態作決定,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決策方式,目的是打破“自由放任”教條,為七八十年代政府在香港社會發展的角色重新定位。這是夏鼎基先生務實精神,他們談到的經濟理論,由他之前的郭伯偉至現時,三十多年都沒有改變,我亦深信此理論。但問題是夏鼎基先生用“積極不干預”這五個字,本身有點矛盾,我們要求口號是要“觀其文,知其義”,而“積極不干預”達不到此目標,中英文也不行,所以歷屆財政司司長也沒有用此字眼,但理念是沒有改變的,歷屆政府也有跟從一個小政府,在市場干預時有充分論證。 

  做實事求是的領導,關鍵是要有執行能力,從政者可以强調與市民溝通,但單靠溝通融易變成“靠把口揾食”(靠一張嘴巴謀生),變成“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大原則人人都懂得說,但在執行時,要懂得處理政策由大原則到具體細節之間的關係,這是很重要的,成功的政治領袖一定要駕馭具體細節。有時政府政策之所以不能在“出台”時做好,錯漏百出,就是因為空有政策目標原則,但忽視了各項政策細節執行時的問題,所以後果不是太滿意。因此空有好意念而沒有執行細節,日積月累會失去人民的信任。我們做生意或“打麻將”可以九敗一勝,最後一鋪以“清一色”取勝,但政治沒有這回事,即使是九勝一敗,那一敗也足以致命,賠上所有的政治代價。所以若有新政策出台,必定要反覆在細節上推敲,做好規劃,不斷修正調整,對準目標才能實現,領導必須跟從事情的發展,不能在思想、管理上懶惰,領導才能才可顯露出來。 

  假如你擁有良好價值信念,有追求理想熱誠與責任心,有理性的判斷力,有溝通的誠意,這表示你有當務實領袖基本的條件,但這只是一半,另一半是不受意識形態縛束,專注執行,能忍受乏味平淡,毫不刺激的工作,這樣才會成功。青年學生擁有的條件多是前一半,欠缺的可能是後一半。 

  我去年參加補選,在提名表格工作一欄填上“政治家”,給大家取笑,指我不自量力,但各位其實有所不知,“政客”比“政治家”更難做。為甚麼呢? 

  因為政治家要預知明天、下星期、下月,甚至下一年將會發生的事,這原本已經很難,而政客更加困難,為甚麼呢?因為他們不但要有這種預知力,而更重要的是,當事後發現之前預言的事最終沒有發生時,他還要能夠解釋得頭頭是道,這才是真正的政客! 

  今日所談的,都是我認為一個務實領導的應有條件,也是我的自我期許,至於哪些我做得到,哪些做不到,為何沒有做到,既然我不是政客,也毋須解釋,還是留給將來大家作評價吧! 

  多謝大家。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