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21日電/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陳水扁昨晚那一場兩個小時的“向人民報告”,“報告”的部分沒有太多新意,“未報告”的部分才是當前政局的關鍵所在。
社論說,可用十六個字做為陳水扁這一場政治獨白的評語:自說自話,東剪西貼,避重就輕,自欺欺人。
在這一場不准提問的“記者會”中,陳水扁以高度選擇性的語言,呈現了他所偏愛的片面的或拼湊的畫面;同樣也以高度選擇性的語言,掩飾了或剪除了諸多不敢見人的重要事實。
陳水扁昨晚盡舉立法院罷免案的“十大罪狀”,一一駁斥得乾乾淨淨,儼然將自己描繪成一位玉潔冰清、功勳蓋世的政治聖人。
社論說,陳水扁應當自問:當前政局的衰亂,及政府的失政失德,究竟是與你“報告”的因素有關,或其實是與你“未報告”的因素有關?
社論指出,這場“向人民報告”,正如事前預告的,“政績”與“願景”談得多,“弊案”談得少。陳水扁未對任何弊案作出交代,府方稱是遵守“偵查不公開”的規範。然而,照理說,陳水扁並不知道偵查的秘密(難道他知道?),則他對案情的自白,豈能與“洩漏偵查秘密”混為一談?陳水扁既非司法偵查審理人員,又尚非涉案的被告或證人;基於其法律及政治上的責任及義務,反而應當“向偵查者公開”,又豈有什麼“偵查不公開”可言?於是,其實是“不向偵查者公開”,卻說成了“偵查不公開”;其實是“不向人民報告”,卻說成了“向人民報告”。混淆是非,莫甚於此!
自稱“下放權力”的陳水扁,昨日標榜種種“政績”與“願景”,更使人啼笑皆非。陳水扁現在的政治課題是“重建信任”、“修補誠信的傷口”,而絕不是提出“願景”。昨晚,陳水扁未能將真相釐清,重建信任,卻夸談願景,奢言改革;愈發顯得毫無誠意,亦無自知之明。畢竟,沒有真相,就沒有“總統”;沒有誠信,就沒有願景。一個失去誠信的“總統”,不可能成為任何政治願景及政治改革的載具。
社論指出,其實,立法院三分之二的門檻,使罷免案對陳水扁完全沒有風險與威脅可言,亦使陳水扁有極大的餘裕來因應罷免案。換句話說,無論他因應得好,或因應得不好,罷免案皆不會通過;唯倘若因應得好,即可做到某種程度的損害控制;但若因應不好,就是雪上加霜,火上加油。不幸的是,迄至昨晚,陳水扁始終是以升高社會危機來轉移他個人的危機。
首先,在街頭上,陳水扁和民進黨自困於“支持本土,所以支持陳水扁,所以支持貪腐”及“貪腐等於本土,本土等於貪腐”的論述陷阱中;一方面“將貪腐合理化”,另一方面又“將本土污名化”。這不啻形同摧毀了民進黨二十年來建立的形象,亦可能使民進黨在未來十年不再能成為任何政治願景及政治改革的載體。在明知已有立院三分之二門檻的保障下,竟然運用“將貪腐合理化,將本土污名化”的策略,來因應一場絕對沒有風險的罷免事件,非但投鼠不知忌器,且是作繭自縛,可謂完全不符比例原則。民進黨的危機論述應當不是沒有其他較佳的選擇,如今卻選擇了用“本土”為陳水扁陪葬!
其次,在體制內,陳水扁拒絕向立院提答辯書,非但是藐視憲政,亦是自暴其色厲內荏;尤有甚者,陳水扁一方面否定了罷免案的正當性,卻又藉“向人民報告”回駁立院所提的“罷免十大罪狀”,既然如此,則又何不直接向立院提答辯書?何況,“向人民報告”演成了一場電視獨白,廣邀記者出席聽訓,卻不准記者提問,這豈不是擺明了“自欺欺人”?
社論說,陳水扁及民進黨因應罷免案的演出,迄至昨晚,對釐清真相毫無助益;非但未使陳水扁自己從弊案醜聞中脫困,更使社會愈加撕裂解構。這一場“向人民報告」,真是一場”自欺欺人“的獨白!
社論又指出,陳水扁說:那麼,就請(對我)扣扳機吧!一個將國家陷於災難的領導人,儼然成了受害者;一個失德失政的領導人,突然成了政治聖人。他藉著別人說對他扣扳機,暗示他的支持者也可以對別人扣扳機。這正是陳水扁的本事,也正是陳水扁的問題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