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當局“去中國化” 華僑變成海外人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08 15:02:13  


  中評社香港10月8日電/民進黨政府推動政府機關正名運動,“行政院”不顧僑界反對意見,積極推動“僑委會”去中國化,“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年4月核定“僑務委員會”英文名稱Overseas Chinese華僑,改為Overseas Compatriot海外人民,“僑委會”表示,這是為了與大陸區隔。

  依據“僑委會”組織法第一條規定“僑務委員會”掌理僑務行政及輔導“華僑事業事務”。其中明定“僑委會”業務對象為華僑,“行政院”不願修改“僑委會”組織法中的“華僑”中文名稱,只改英文名稱拿掉Chinese,這樣便不用經“立法院”修法通過。

  聯合晚報報道,隨同“僑委會”英文名稱改變的還包括“僑委會”在美國設立的華僑文教中心英文名稱,原先的僑教中心英文名稱為Chinese Culture Center,現在被改為台北經文處文教中心Culture Center of TECO。

  曾任“僑委會”委員長的蔣孝嚴說,“僑委會委員長”張富美一直要改“僑委會”名稱,現在這種改法就是去“中國化”,“僑委會”新名稱用Compatriot替代Chinese,讓人看不出“僑委會”究竟是服務那裡的僑民,“僑委會”本來就是要處理華僑事務,原先的名稱有何不妥呢?

  對於“僑委會”更改英文名稱的政策考量,“僑委會”發言人鄭東興說,原先使用Chinese,易與中國大陸混淆,為了有所區隔才會改名。僑教中心拿掉Chinese Culture後,僑胞前來參加活動的意願也比較高,過去雖有人提議用Taiwanese取代原先的Chinese,但僑委會使用Compatriot,大家比較能接受。

  據了解,由於海外獨派僑社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只承認自己是台僑,不是華僑,獨派僑社即使受邀到僑教中心Chinese Culture Center參加活動,都因為名稱有Chinese感到興趣缺缺。

  張富美曾在2003年推動“僑委會”英文名稱取消Chinese字眼,但因僑界阻力大而暫擱,幾個月前悄悄報“行政院”同意變更英文名稱,許多“立委”根本都不知道“僑委會”已經改名稱。    


    相關專題: 台灣政黨博弈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