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水陸兩栖坦克升級 形成集群衝擊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4 14:44:24  


解放軍登陸戰演習情景。(資料圖片)
  近日,英國《簡氏防務週刊》刊登文章稱,通過改進63型兩栖坦克,解放軍兩栖作戰火力得到大大加強。 

  而就在今年的3月底,有臺灣地區媒體報導稱,臺灣地區軍方向美國採購的54輛71兩栖突擊車,3月28日在高雄地區左營台海軍總部舉行換裝儀式,並進行了動態操演。儀式由台“海軍總司令”林鎮夷上將親自主持。5月初,台軍方宣佈,這批71兩栖突擊車正式成軍。 

  由此不難看出,兩栖作戰火力部隊已經成為臺灣地區軍方發展的重點之一,因為他們認為解放軍在可能發生的台海衝突中,兩栖登陸作戰將是必不可少的作戰手段。 

  外媒關注解放軍兩栖坦克發展 

  《簡氏防務週刊》在文章中透露:近期,大量由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生產的63型兩栖輕型坦克開始在解放軍海軍部隊服役。這是中國增加兩栖戰車數量趨勢的延續,目的是提高和加強兩栖作戰能力。 

  《簡氏防務週刊》稱,經過改進升級後的63型兩栖坦克的數量估計在500輛左右,分佈區域比較廣,而且在提高解放軍兩栖作戰能力的同時,兩栖戰車的火力也得到了增強。 

  解放軍最初的63型兩栖坦克只適合於進行局部武力投射,坦克可以承載三名武裝人員,坦克的武器包括:85毫米口徑坦克炮,7.62毫米口徑(同軸)機槍,一挺12.7毫米口徑高射機槍。而改進後的63型兩栖坦克據稱對炮塔進行了改進,使用了全密封無縫裝甲鋼板,且換裝了105毫米口徑線膛炮。從彈道學角度看,這種坦克炮與解放軍裝備的許多主戰坦克上的主坦克炮相差無幾。 

  對於這次105毫米口徑坦克炮的使用還有許多新改進的地方,包括新的彈殼彈回後坐力系統以及安裝炮口制退器。這種105毫米口徑的坦克炮可以發射多種彈藥,彈藥類型包括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和高爆反坦克彈等。 

  《簡氏防務週刊》聲稱,目前還不能確定這種105毫米主炮能否發射鐳射制導彈藥,但該型坦克可能安裝了新型的晝/夜火力控制系統。如果該型坦克的主要武器系統完成改進和定型,那麼屆時63型兩栖坦克將具有“射擊移動目標的能力”,並且在第一輪打擊的精確度上將有很大的提高。 

  雖然63型坦克完全是兩栖坦克,但在水中的最大推進速度為12公里/小時,由車體後方兩個噴水動力裝置提供動力。這種兩栖坦克的活動能力僅限於江河、湖泊和水流平靜的近海岸。而63型兩栖坦克由於安裝了新的全封閉無縫鋼裝甲並加長了車體前後部的長度,使得浮力得到增加,而且還改進了噴水動力裝置。這些改進工作全面提高了坦克的兩栖作戰特性,特別是當這些兩栖坦克投入兩栖灘頭作戰時,其發揮的作用將會更大。 

  2005年8月,中俄兩國舉行了大規模聯合軍事演習。63型兩栖坦克在這場舉世矚目的軍演中公開進行搶灘演習,這也惹來更多國外媒體的關注。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的平可夫認為,63型兩栖坦克問世不過幾年便進行重大改良、加速生產,這一動向表明中國海、陸軍已經把兩栖機械化登陸的課題放到了軍隊建設首要任務的高度。由最近舉行的解放軍跨海頓島作戰演習中63型兩栖坦克的表現分析,海軍陸戰隊、陸軍的聯合登島作戰已經開始具備海上坦克集群實施波浪式反復衝擊的特點。 

  不過平可夫也表示,由於運輸工具的限制,目前的解放軍海上坦克集群攻擊力量依然停留在營級的規模,將來一旦解決大型兩栖登陸艦船問題之後,63型兩栖坦克可能從兩到三個戰略方向同時對臺灣地區發動多批次、大縱深的師團級規模集群衝擊。
 
  解放軍兩栖戰力發展十分必要

  一直以來,“台獨”分子將臺灣海峽視作“安全屏障”,這也向解放軍的兩栖作戰力量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5年7月底,南京軍區裝備部劉沈揚部長曾接受國內軍事雜誌《坦克裝甲車輛》的專訪。劉沈揚部長認為,自陳水扁上臺後,台軍的“台獨”意識有所抬頭,大量購置新型武器裝備,並不斷加大訓練演習力度。 

  面對台軍的這種發展動向,劉沈揚部長認為當前要著力提升突擊、機動、資訊、防護、聯合作戰和保障六種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突擊能力又主要分為兩栖突擊、地面突擊和空中突擊,因此兩栖突擊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不過,劉沈揚部長也表示,當前我軍的武器裝備對於實施登陸作戰還有一定差距。首先,武器裝備結構不夠合理。主要問題:

  一是機械化程度低,裝甲裝備特別是兩栖裝備規模小,登島作戰所必需的兩栖突擊和縱深攻擊能力不足。

  二是空中突擊裝備種類少,垂直登陸的規模和空中火力突擊效能有限。

  三是破障裝備少,滿足登島作戰需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其次,部分武器裝備性能還比較弱。例如火炮射程,射擊精度,夜戰能力以及防空武器都多多少少存在不足。

  第三,部分武器裝備不夠配套。這主要表現在:主戰裝備與支援裝備不夠配套,武器系統與指揮系統不夠配套,作戰裝備與保障裝備不夠配套。 

  劉沈揚部長還透露,當前,解放軍陸軍和海軍陸戰部隊要重點和優先發展七種武器裝備。而位列首位的就是完善和配套兩栖裝備系統,將進一步提高兩栖裝甲部隊的突擊能力、水上作戰能力、導航定位能力,同時也要提高配套的伴隨支援、掩護和後方保障裝備器材的性能。 

  對於63型水陸兩栖坦克的性能,其總體設計師楊楚泉先生在接受《坦克裝甲車輛》雜誌的專訪時表示,最初的63型兩栖坦克與當時國外具有代表性的美、蘇兩國的兩栖坦克相比,具有幾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突出坦克火力。安裝大口徑火炮是中國坦克的一貫設計思想,當時63型兩栖坦克安裝的就是85毫米口徑加農炮,而前蘇聯ΠΤ—76型兩栖坦克裝的是76毫米火炮,美國安裝的火炮口徑則更小。

  第二,採用了兩栖車輛上被公認的最佳推進結構,也就是噴水推進器,這樣,水上航速達到11.5千米/小時,這與當時美、蘇水陸兩栖車輛相比,也是領先的。

  第三,在水上航行時,車輛能處於全密封狀態,從而大大提高了風浪條件下航行的安全性。 

  目前,63型兩栖坦克是在原63型坦克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主要改進了車體線型,提高了發動機功率,安裝了105毫米口徑火炮,並重新設計了噴水推進裝置,車輛航速超過14千米/小時。由此看來,63水陸坦克的技術性能再次跨進世界先進行列。

  台軍急購二手戰車彌補兩栖戰力不足 

  目前,臺灣地區軍方向美國採購的54輛71型兩栖突擊車今後將成為其兩栖作戰部隊的主力。據報導,台軍購買71型兩栖突擊車的計畫代號是“飛馬計劃”,共採購48輛兩栖突擊車、4輛指揮車以及2輛工程救援車。 

  71兩栖突擊車長8米,空車重17.5噸,滿載25.88噸。可以運載25人或4噸半物資,水上浮航時速達13.5公里,陸上最高時速更可達73公里,最高爬坡度約35度,並可在惡劣地形原地360度轉彎。 71兩栖突擊車攜帶35至45.5毫米鋁合金裝甲,部分車輛改裝以色列附加裝甲,可防護反裝甲武器。車上配有旋轉炮塔,火力系統主要依靠12.7毫米口徑機槍和40毫米榴彈發射器,同時可發射煙霧彈,掩護車輛不受紅外線制導武器攻擊。 

  該車曾參加過海灣戰爭,在實戰中暴露出一系列缺點,如:懸掛系統超負荷、通信設備過熱、缺乏夜戰能力、陸上行程短、速度慢、跟不上1主戰坦克;水上航速低,不能用於超視距登陸等等。 

  雖然臺灣地區軍方宣稱,台軍早在1983年就開始向美國尋求購買7型兩栖突擊車,經過近20年的不斷遊說,美方終於在2001年同意出售該車。但實際上這些裝備都是美國海軍陸戰隊淘汰的二手貨。 

  目前,台軍兩栖部隊的主要裝備只能用“老舊”二字來形容。其中,5是目前臺灣地區海軍陸戰隊兩栖戰鬥車輛的主力型號,1972年起陸續從美國購入366輛。30年來,300多輛“古董”級5戰車只剩下不到200輛。另外,臺灣地區海軍陸戰隊裝備有116和733型兩栖裝甲運輸車約70輛,其中116約占三分之二。這兩型裝甲車是美國太平洋汽車公司於1957年5月開始設計的,也堪稱“古董”級。 

  41輕型坦克是臺灣地區海軍陸戰隊現役裝備中僅有的坦克。美國1951年開始生產該型坦克,台軍1958年開始接收,因此更可以稱得上“古董”級的代表。 

  從台軍兩栖裝備總體情況分析,無論是41、116、733、5,還是更先進的71,在戰爭模式和手段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火力、防護性能都已經大大落後。更加重要的是,這幾型裝備均是二戰後第一代或第二代傳統登陸作戰方式的產物,綜合作戰能力無法滿足未來作戰的需求。 

  《漢和防務評論》的總編輯平可夫認為,解放軍63型兩栖坦克的提早出現,使得台軍只能更加迫切地指望進口類似12那樣的主戰坦克,以此奪回已經失去的海峽坦克戰中的制勝權。(來源:世界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