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重整巴士路線推動“重見藍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21 09:19:02  


  中評社香港10月21日電/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論說,環境運輸及工務局長廖秀冬昨日在立法會就特首施政報告中的有關範疇作出匯報,其中提到,為配合“有利環保發展”的施政方針,日後在巴士專營權中將會加入新條款,要求巴士公司購買新的環保巴士及以環保因素作為新路線遴選條件,並計劃加強巴士服務重整,以減少路邊污染、噪音滋擾和交通擠塞。

  其後,運輸署署長黃志光透露,該署將會與區議會及三間巴士公司開會,透過合併、縮短及取消等辦法重組巴士路線,以期未來一年內馬路上行駛的巴士數量減少一百輛。

  社論說,據運輸署數字,目前行走全港的巴士數量達到五千八百多輛。就以港島一地來說,新巴和城巴已共佔去六成的交通量,是最主要的道路使用者。每天數千輛巴士在馬路上穿梭行駛,發出噪音、製造廢氣、造成擠塞,如果不在改善巴士服務上多動腦筋、提出辦法,則特首的「重見藍天」美麗承諾固然可能成為空話,長期困擾市民的塞車問題也不可能得到解決。

  目前,因巴士數量過多而造成的空氣污染、噪音和擠塞問題,已經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繁忙時間的港島軒尼詩道、北角英皇道和九龍彌敦道,可以說已盡成巴士天下,從高處下望,巴士已經不是巴士,而是成了一列“火車”,一輛接一輛,長長一列“見首不見尾”。特別是每當“埋站”之際,需要“切線”進出,整條馬路就只見巴士左穿右插,霸佔最少兩條行車線,其餘道路使用者就只能在巴士的“夾縫”中生存。

  社論指出,在此過程中,巴士不但造成交通擠塞,而且每次“埋站”和重新啟動都會發出大量噪音和廢氣,令在車站候車的乘客和途人掩鼻不及。

  而在此巴士長龍處處的“盛大場面”中,一個令人驚異的現象卻是:這些佔據大部分路面的巴士,並不總是滿載乘客或大量載客,相反,有時只有一半不到的客量,甚至“小貓三四隻”,大部分座位都是空的。如此,“霸著馬路不載客”,又怎能不令其他受阻的道路使用者罵聲四起,一邊塞車一邊罵運輸署、罵廖秀冬,名副其實的怨聲載道?

  社論認為,因此,要想本港馬路“重見坦途”、上空“重見藍天”,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必須改善巴士服務,而其關鍵就是重整巴士路線,分時段控制流量,減少擠塞、減少排放。

  事實是,對大量“半空”巴士擠塞路面的問題,運輸當局固然感到頭痛,而作為營運者的巴士公司按資產值計算「准許利潤」,本來如意算盤是打得很響的,但近年由於燃油價格上漲,大量出車,已不符合成本原則。

  以九巴公司為例,上月發表的今年上半年盈利,按年倒退百分之三十八而為一點七億元,期內營業額上升百分之二點五,但油價激增百分之二十八,加上過海隧道收費加價,馬鞍山鐵路、地鐵將軍澳支線等多條鐵路通車搶去部分乘客等因素,均造成利潤下降。顯而易見,未來再繼續派出大量、過量的巴士在馬路上行駛,並不符合巴士公司的利益。

  社論建議,未來巴士公司可以採取的“利己利人”做法,是重整路線,盡量將一些重複或局部重疊的路線合併,以及增設更多的轉車路線及接駁點,既讓每一輛派出路面行走的巴士都能物盡其用,減低燃油成本,也不致會令市民、乘客增加不便。

  對此,運輸當局從改善環保和疏導交通兩大原則,應加強監管和協助落實,區議會也應在這些有關民生、社會的大事中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