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報:中國進入非洲 世界貿易格局演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3 07:19:26  


  在剛果(金)的首府盧本巴希市最大的國際飯店,退色的歐洲各大航空公司的圖標旁邊,詳細注明了直飛或轉機前往巴黎、布魯塞爾、蘇黎世和倫敦的航班。幾個月前,發展速度在非洲首屈一指的肯尼亞航空公司,不無自豪地以鮮亮色彩添加了新航班信息——直飛廣州和香港。在許多人看來,這些標識的變化象徵了非洲同歐洲的關係已退色,同中國的關係則鮮艶奪目。 

  中國正大舉向非洲進軍,雖然還祗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但它已取代英國成爲非洲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排在它前面的是美國和法國。中國進入世界上最貧窮的大陸,是世界貿易格局二三十年來發生重大演變的顯著迹象。 

  今年頭4個月,中國從非洲國家進口的總額接近90億美元,以世界標準來看不足爲道,但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昇了50%以上。2005年,雙邊貿易額達到398億美元,兩年間增長了一倍,是2001年貿易額的近4倍。 

  中國在非洲的直接投資已經從1991年的150萬美元上昇到2003年的1.074億美元。中國向非洲派出了1100名醫生,接受非洲學生到中國留學,把16個非洲國家確定爲官方批准的旅遊點。 

  中國取得成功的部分原因在於它著眼于經貿。由於反感外國勢力對其自身內政的干涉,中國堅决奉行不干涉他國內政的政策,因此受到很多非洲國家的歡迎。 

  中國領導人把2006年稱作“非洲年”,積極努力與非洲大陸發展關係。外交部長李肇星1月份出訪非洲,國家主席胡錦濤4月到訪,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上週訪問了非洲7國。 

  在石油豐富、飽受蹂躪的安哥拉,一筆20億美元的貸款交易使中國獲得該國近海油田的股份,同時中國公司將在該國修建鐵路、學校、公路、醫院、橋樑和一個光纖網。上週,中國承諾再貸款20億美元給安哥拉。 

  但這種策略引起西方國家的擔憂,它們抱怨說,中國的貸款損害了西方把援助與改革挂鈎和打破非洲國家負債循環的努力。 

  中國向非洲進軍的動機不止一個,這在經濟上是合乎情理的,因爲中國需要獲取大量石油和自然資源幷安全運回國內。但還有政治上的原因。中國可以利用其經濟實力設法讓人承認它是市場經濟體,同時向至今仍同台灣地區保持“外交”關係的20多個國家施加壓力。 

  “涉足非洲之舉充分說明了中國既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大國的雙重身份,”英國某對外政策研究機構的中國問題專家安德魯·斯莫爾說,“他們在非洲取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大概遠遠超出了他們的初衷。” 來源: 青年參考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