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退“熱”還需由內而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26 07:08:17  


  中評社香港7月26日電/儘管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舉措給經濟降溫,但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仍有所加快,增幅達到10.9%,其中二季度國內生産總值更是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1.3%。
 
  中國經濟週刊發表評論員文章指出,單一的GDP增長數字未必能够說明什麽,真正令人擔心的是這一數字背後折射出的當前經濟運行中的主要問題—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過快、貨幣信貸投放過多。
 
  數據顯示,中國上半年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29.8%,新增貸款達到了全年放貸目標的87%。由此可見,堅定不移地堅持宏觀調控,將是長期而艱難的任務。
 
  文章稱,不可否認,從宏觀總量角度來看,當前投資和信貸過快增長的直接誘因在於國際收支不平衡:隨著出口擴大,大量美元涌入中國,導致外匯佔款最終以銀行貸款的形式進入經濟流通領域,致使本已過熱的投資進一步膨脹。 

  但往更深處探究,出口拉動型的增長方式以及彈性不足的匯率制度,本身也是一系列經濟變量的結果,也就是說,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够高和經濟結構失衡的雙重作用下,上述問題的出現幾乎是必然的。 

  這其實也是我們堅持認爲昇值幷非藥到病除之良方的原因。事實上,自2005年7月21日匯改以來,人民幣幣值已經昇愈3%,但是貿易順差仍然屢創歷史新高。更何况,因爲大量約束條件的制約,短期內中國匯制改革的空間也是有限的。 

  文章指出,因此,遏止中國經濟過熱仍然要從內部入手。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提高消費水平始終都是宏觀經濟政策的立足點之一,但由於種種複雜的原因,冀望于短期內大幅提高居民消費,恐怕幷不現實。擴大內需的關鍵,仍然在於如何針對越來越嚴重的産能過剩,以新的投資方式,尋找新的投資領域。 

  宏觀調控的基本原則之一是有保有壓、區別對待,既要嚴格控制部分行業過度投資盲目發展,又要切實加强和繼續支持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這是一個正確的决策,根據以往多次調控最後往往出現反彈、反復的教訓,簡單的、一刀切式的“管住土地、管住銀行”的做法,很難實現期待中的經濟結構調整。 

  文章認爲,從目前的情况來看,可以明確的是,隨著中國經濟開始進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階段,下一步的發展尤其需要藉助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力量。 

  譬如說,從投資管理體制角度看,近年來投資增長壓不下來(其實主要是投資質量提不上去)的根源之一,與政府作爲投資調控者與投資主體這雙重角色仍未根本解决不無關係:一方面,作爲監管者的政府要適時出台政策,調控投資活動,以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另一方面,作爲投資者的政府又要直接或間接參與到具體投資活動中來,其行爲目標又是GDP的最大化。這種雙重角色關係模糊和定位不清,很容易導致相當部分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文章表示,兩年多來的宏觀調控還是讓我們看到了良性態勢的出現,最起碼,中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措施身體力行了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一步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是,在此理念指導下,地方政府的政績觀該如何修正、市場經濟主體的理性該如何體現,以及金融體系的守門人作用該如何發揮,等等。祗有把這些問題解决好了,困擾中國經濟多年的高增長低效率難題才能給予根除。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