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日人學校教師由日派遣 不單設歷史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30 17:13:53  


在充滿童趣的教室內,六年級一班的日本孩子們正在上課。
日本學生在練習寫中國毛筆字。
  7月20日早晨7點55分,位於北京朝陽區將台西路的北京日本人學校門前正是熱鬧時候:一群群學生背著書包從幾輛大巴車上下來,逐個走入校園,山口延行校長面帶笑容站在校門口,和每一位學生說著“早上好”。北京日本人學校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我們是長城腳下的小石頭,是長江源頭的小水珠” 

  北京日本人學校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74年。當時校名為北京日本人學童補習學校,1976年4月26日改為現名,地點在北京三裡屯日本駐華大使館內,那時僅有17名學生。如今,學校幾經搬遷擴建,共有在校生650人,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三年級共23個班。在這裡就讀的日本孩子全都是日本在京的外交人員、駐華機構、商界人士及其他在京日本人的子女。 

  8點15分,全體學生聚集在教學樓的室內體育館,每周一次的歡迎歡送會開始舉行。只見4個孩子走上舞台,依次拿著麥克風告訴大家,自己叫什麼名字,從哪裡來,然後是感謝的話。面對台下的全校同學和老師,小小年紀的他們並不怯場。每個孩子講話之後,都贏得全校師生的一片熱烈掌聲。 

  這時,身穿西裝打著領帶的山口校長走上台,親切地和每一個孩子握手並鞠躬,然後把一枚校徽仔細地戴在每個孩子的胸前。記者看到,校徽是由漢字的“文”字配以萬裡長城的一道城牆組成,加上“北京”兩個手寫毛筆字,校徽的地域特色十分顯著。 

  接下來,在鋼琴的伴奏下,全體師生一起唱起了一首日文歌曲,旁邊的翻譯告訴記者,這是學校的校歌《小火花》。歌詞大意是:“我們是火花,小小的火花,是長城腳下一粒小小的石頭,是長江源頭一滴小小的水珠,讓我們燃燒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北京,北京,小小的火花聚一起……” 

  長城、長江、北京,這些親切的詞語,拉近了日本人與中國的距離。據介紹,《小火花》的詞作者井上在日本很有名,經常為電視節目和大型活動歌曲寫詞,對中國的態度非常友好。1982年,正值中日關系處於上升階段,北京日本人學校就專程請他為學校創作了這首歌詞。 

  教師由日本政府派遣,沒有單設歷史課 

  8點45分,歡迎歡送會結束,上午的課程開始,共有4節課,每節課45分鐘。記者在校方的陪同下,首先來到小學一年級二班的教室,班主任櫻井智雄正在給孩子們布置暑期作業,黑板上寫著“愉快的暑假”,全班20幾個學生正跟著老師念黑板上的字。 

  北京日本人學校今年的暑假,是從7月24日到8月底,9月1日開學,這和日本國內的中小學完全一致。與中國國內中小學的假期相比,大約少兩周,但日本所有的學校每年分為3個學期,有3個假期,分別是暑假、寒假和春假。 

  山晃是小學四年級一班的班主任,見記者來到他的班,他讓所有的學生齊聲用中文對記者說:“你好!”這一節是語文課,同學們正在練習寫日語拼寫中需要用的羅馬字母。除了語文,山先生也是這個班的算術和體育課老師。 

  在北京日本人學校,班主任都是一人多職,通常兼任語文、數學和體育課的老師,他們大多是由日本政府派遣的日本人。學校還有少部分老師是在北京聘請的,包括英語課的口語老師,會聘請在京的歐美人,教家庭課、美術、手工、書法的老師,是在北京的日本人。有趣的是,家庭課的內容是教學生們如何做縫紉、做飯以及洗衣服等。 

  從各個年級的課表上看,並沒有單獨的歷史課,後經記者特意詢問,得知歷史課是安排在“社會”課當中講授,教師來自日本,每周平均有3課時。此外,由於學校在中國,每個班每周有1節中文課,5名中文老師均來自北京外交人員服務局漢語教學中心。 

  據介紹,該校有日本政府派遣來的約30名日本老師,包括校長,一般3年一換,來回機票由日本政府提供,但假期不能隨意回國,特殊情況除外。所以學生一放假,老師們大多就到中國各地去旅行。 

  不少學生有中國血統,中日學校交流愉快 

  在北京日本人學校,學生本人必須是日本籍才能入學。畔取毅,今年13歲,正在念初一,中文流利,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上物理的光學實驗課。他說父母都是中國人,後來入了日本籍。“我在日本出生,從日本回國前我一點中文也不會講。”他說在他所在的班裡,還有幾個中文講得好的同學,他們都是父母有一方是中國人。 

  在校長的引領下,記者在一處牆報欄前駐足觀看。校長介紹說,這都是同學們去中國各地中學交流時的照片,有去蘇州的,有去成都的。這是學校每年都有的一種修學活動,每年都會選擇不同的地方。 

  除了這些交流,和北京學校的交流活動也十分精彩。包括與附近的高家園小學有經常性的相互來往,學生們用中文和英語對話,還在一起做遊戲。另外,北京日本人學校的中學部和北京市惟一一所日語學校──北京月壇中學有著緊密的聯系,兩校每年至少會進行一次演講會,雙方學生在對方學校用中文或日文進行演講。 

  新聞對話  山口延行:本校從未用過右翼教科書 

  陪同記者參觀採訪的校長山口延行,今年58歲,來自日本千葉縣,31年教齡。在採訪過程中,圍繞一些涉及中日關系的敏感話題,記者和他進行了對話。 

  世界新聞報:您認為北京的日本人學校如何辦學才能符合日本政府的要求? 

  山口延行:大的方面講,第一個就是要符合日本教育對各個年級的教學要求,要比在日本國內更精心,就是說要超越日本國內的標準。另外還要讓學生知道,在中國和在日本有什麼不一樣,培養孩子適應國際環境。還有要和北京的方方面面,本著中日友好的目的,取得他們的支持和幫助。 

  世界新聞報:中日關系這兩年陷入低谷,您在北京工作,有沒有感到有什麼困難? 

  山口延行:希望這個低谷期盡快過去,希望中日友好。但是政治方面的低潮,對文化經濟的影響不是很大。從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來講,我們沒有明顯地感覺到中國老百姓對日本人民有反感情緒。我們日常和中國人的交往也沒有感覺到冷漠,日常教學和交流活動基本上沒有什麼影響。 

  世界新聞報:貴校應該沒使用過日本右翼的教科書吧? 

  山口延行:是的,沒有使用過,這是肯定的。我們教的歷史,用的是日本教材。但是講到中日之間的那段不幸的歷史時,我們就組織學生到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和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讓學生去看中國對那段戰爭是怎樣記述的。讓學生自己做判斷,使他們把握好今後的人生道路,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歷史課是讓同學們知道一件事是有多種不同的意見,希望他們知道今後怎麼做才是正確的。也能使他們明白,日本文化的源點在中國,從隋唐時期就開始了,當時日本有大批的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 

  世界新聞報:每逢中國舉行有關抗日戰爭紀念等活動時,貴校有什麼活動嗎? 

  山口延行:我們不會特意舉行什麼活動。(來源:世界新聞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