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國效應:中國還可高速增長30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4 06:15:36  


中國經濟保守地來說,還可以高速增長20~30年
  中評社香港6月24日電/中國逐漸從一個施行自由貿易比較被動的國家,走向了一個主動施行自由貿易的國家,在將來有可能成爲世界自由貿易的旗手。第一財經日報發表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盛洪文章如是說。
巨國效應的優勢

  文章稱,中國和其他國家形成了巨大的貿易順差,這種順差主要是由像美國、荷蘭、英國、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和加拿大等發達國家承擔的。爲什麽這些競爭力比中國更强的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還出現了逆差?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了一種貿易理論,也稱之爲新貿易理論。這種理論認爲,假定存在規模經濟,隨著規模的增大,平均成本會下降。假定兩個國家的資源相同,祗是國家規模不同,在自由貿易條件下,較大的國家將處於優勢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中國貿易順差的原因。

  文章分析,在人口規模上,中國是一個最大的國家,有13億人口,這個效應在貿易上是巨大的。舉個例子,如果我們收入達到一定水平,能够買得起家用電器,那麽這個家用電器的市場規模應該和人口更相關,和人均收入也相關,但相關程度沒那麽高,因爲收入再多,不可能買一堆電視擱在家裡。在某種程度上,中國也是耐用消費品的第一大消費國。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對於很多産品來講,從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到消費品,中國都是第一大市場。

  在中國東部發達地區,月薪5000元以上的人佔就業人口的12%。這實際上形成了一個非常强有力的消費群體,這個群體能够購買像汽車、住宅等較高價格的産品。就這麽一個群體,可以相當于歐洲一個大國,這是一個具有强勁消費能力的人群構成的市場。這也是中國競爭力不如很多歐美國家,但在和這些國家的貿易中,能够形成相對優勢的原因所在。所以,即使中國企業的技術和管理不如很多歐美國家,但我們的企業享受到了巨大市場的一種好處,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個巨國效應是如何增進中國競爭力的呢,我們來看一下歷史。從公元元年到1870年,中國經濟總量一直在世界上名列第一。在1820年,中國GDP佔世界的比重高達33%。由於中國存在一個巨國效應,所以它有著貿易上的優勢,所以它才會保持2000多年貿易上的優勢和政策上的自由貿易趨向。

  現在,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巨國效應再一次發揮了作用。在20世紀80年代,基本上是日本家電充斥中國市場。但日本企業犯了一個錯誤,它們比較短視,祗看到中國市場,所以實行高價策略,盡量攫取當下利益。這無形中給了中國企業比較大的迴旋空間。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末,也就是10年的時間,中國企業已經收復了大部分失地,在彩電、冰箱和空調等家電市場,市場份額已經佔到60%到90%。

  我們說這些數字時,一定要想到在這背後是一個巨大的中國市場。由於有了巨大的規模,企業可以享受産業的規模經濟,這樣就可以獲得成本上的優勢和競爭力上的優勢。這是家電行業的例子,在其他行業中也會再現。

  大規模市場需要更開放的自由貿易

  文章說,還有個問題是,爲什麽中國的高速增長時期會比其他國家更長?其中一個理由是,在二戰後,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出現過特殊時期,這種特殊時期,稱之爲經濟高速增長期,大約能够持續10年到15年,而且經濟增長速度一般在10%左右。

  以日本、巴西和“亞洲四小龍”作爲例子來說明。日本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出現了衰退,一直到今天都萎靡不振。“亞洲四小龍”是在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前夕,增長速度基本就停止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後,實際上就結束了高速增長期。巴西的高速增長祗是十幾年的時間,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大約是30年左右。對比這幾個國家和地區的觀察,我們要問,中國的增長期還會持續多久?

  近代以來的經濟增長史中,幾乎所有的獲得比較良性經濟發展的國家,都奉行過一種叫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保護本民族的,本國的民族工業,這是一個好處,通過保護,才能够去和比你更有優勢的外國企業競爭,才能够發展起來,這是其一。

  其二,如果一個國家在貿易中有持續的盈余,尤其是在以貨幣、貴金屬爲主的國際貿易格局中,貿易盈余就等於貨幣供給的增加,你拿出去的是絲綢、茶葉,換回來的是白銀,所以你的貿易盈余就變成了國內的貨幣供給的增加。如果你持續貿易逆差,結果就是你的白銀在不斷流失,結果是通貨緊縮。

  文章認爲,如果過度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施行的過程越長,貿易盈余就積纍得過多,之後它會使國內的物價上漲。同時,由於貨幣充實,資本充裕,導致利率下降,這將導致兩個結果,第一是國內的生産成本上昇,因爲物價上昇,勞動力成本肯定在上昇,勞動力成本上昇,出口産品的成本也將上昇,最後將逐漸失去産品的競爭力;第二是由於成本充裕,利率太低,將導致資本外逃。錢太多了以後,你不能吸引外資,那麽本國資本往外逃。本國利率太低了,相對而言,外國的利率會比較高,所以如果過度施行貿易保護主義,就會走向反面。

  我們來看一看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問題,日本的問題是一直存在貿易順差,但這種順差自身帶來了弊病,這弊病就是剛才說的那兩點:一是物價居高不下,二是由於物價居高不下,宏觀經濟政策很難發揮作用。宏觀經濟政策中的財政政策如果增大公共開支,目的是爲了增加需求,但因爲物價水平很高,再增加需求,物價會更高。

  另外一點就是所謂資本充裕導致利率下降,利率低就很難吸引外國的資本,還有資本外逃的傾向,這個負面影響也影響到日本的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這就是日本病。

  再看“亞洲四小龍”,它們又陷入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它們的規模過小,勞動力供給有限,這將導致勞動力價格提高,勞動力價格提高的結果就是産品成本上昇,國際競爭力下降。

  相反,因爲中國是個規模巨大的國家,由於這個優勢,中國可以較早施行自由貿易政策。美國蘭德公司在去年有個報告,叫《中國與全球化》,報告指出,其實中國比很多國家開放,至少比日本和韓國還要開放,在貿易上和資本上都是非常開放的。中國可以更早實施自由貿易政策,它的好處是要减緩貿易保護主義所帶來的這種弊端。但不要過度積纍更多的貿易盈余,過多的貿易盈余對一國的經濟是沒有好處的。由於中國有巨國效應這種優勢,所以恰恰是中國可以更早地去開放貿易,這樣,它就可能避免過長的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弊端。

  經濟高速增長還可持續30年

  歸根結底,所謂的巨國效應,它的依據還是市場。因爲中國有巨大的市場,而且這個市場是不飽和的,還存在巨大需求,尤其在農村,許多家電産品的需求還處在啓動階段,汽車需求也剛剛開始,後面還有巨大的需求,這樣一個需求,我們用一個詞來概括叫城市化的需求,就是中國還有一個漫長的城市化過程。

  從世界各國來看,城市化過程是一個現代化過程的重要方面,就是除了工業化以外,還有一個就是城市化。中國還有一個比較長的城市化過程。城市化率的增長指的是人口增長,近年來,中國城市化率增長是每年1.44%,這個數字就是說,加上城市自然的人口增長率,每年城市要新增2000萬人,這個數字是巨大的。按照這個速度走,比如說我們將來有一個目標是80%的城市化率,這是個比較溫和的城市化率,但也需要25年以上的時間。城市化需求是個巨大的需求。經濟學家劉易斯也討論過這樣的問題,他說城市化是近代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動力和源泉。每年2000多萬的城市新增人口,需要與之配套的設施也非常多,比如基礎設施、公共事業、住房和住宅等消費品。這個需求每年需要上萬億元的投資,這樣一個巨大的需求要持續至少25年以上,這樣巨大的需求也會給我們帶來連續不斷的、巨大的經濟增長源泉和動力。因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經濟保守地來說,還可以高速增長20~30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