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9日電/《文匯報》今天發表一篇署名文章說,施明德八月中旬站出來倒扁,呼籲每人繳交承諾金一百元台幣,短短一周內,集聚了百萬人、逾億元台幣;九月九日開始靜坐,雖遇連天暴雨,反貪腐倒扁陣容不減反增;歷時一周後進入新階段,十五日晚上的“圍城之戰”,數十萬人走上街頭,形成首尾不見的滾滾紅流,繞行逾五公里,團團包圍住“總統府”,形成極為壯觀的圖騰。活動總指揮施明德表示,如果陳水扁不下台,更多更大的抗爭動作將陸續有來。
在施明德倒扁之前,有過藍營組織的319倒扁活動和“立法院”“罷扁”行動,都以失敗告終;又有親綠學者發表聲明倒扁,也因在社會上反應冷落而停頓;還有近期民盟的倒扁,聲勢力度都難於撼動陳水扁。何以施明德登高一呼,竟然有如此巨大的號召力呢?
凝聚倒扁力量的最大公約數
文章說,捷速結集在施明德旗下的隊伍,相當大的成分是泛藍民眾。這是藍軍倒扁的基本力量,他們不滿於陳水扁當局貪腐,又不甘於國民黨“罷扁”不成,當曾是綠營大老的施明德證明決心與陳水扁切割之後,他們找到憤懣的宣洩口,自然而然地奔聚到施明德身邊。
施明德倒扁隊伍的另一個成分,是淺綠民眾。當年他們不滿國民黨的腐敗,將票投給陳水扁,是寄望他結束貪腐政權,開創清廉管治,未曾想到陳水扁一旦掌權之後,其貪腐的劣跡有過而無不及,同為綠營出身的施明德挺身而出,他們感同身受,立即深受吸引;尤其是施明德倒扁並不倒民進黨,只是對民進黨恨鐵不成鋼,更讓他們放心追隨。
倒扁隊伍中還有一個成分,是中間民眾。他們在政黨意識上不參與藍綠,但他們看不慣“第一家庭”及其身邊幕僚的貪贓枉法,相信施明德是公義精神的代表,願意參加到倒扁行列中來。因此,施明德口中的人民力量,先前戲謔謂之“烏合之眾”,就組成了此前各派政治力量無法組成的最大群體,形成了波瀾壯闊的反貪腐倒扁凌厲氣勢。在以藍、綠、橘、黃等象徵政黨的台灣,反貪腐總部挑選了紅色為主體,代表了人民的憤怒、人民的熱情。紅色民眾在凱道上匯成洪流,彰顯眾志成城的深沉意涵。
化解族群紛爭的一劑良藥
文章說,反對族群對立,是施明德的一貫主張。他兩次以叛亂罪坐了二十五年黑牢,出獄後沒有表現恨意,反而提倡“大和解”。1995年,他連任“立委”後,立刻提出與新黨領導人喝咖啡,進行“大和解”會晤。2004年他競選“立委”政見的第一點,就是集合中道力量,防堵藍綠撕裂台灣。他認為,“大和解可以化解日益激化的族群衝突,點燃社會的寬恕之火,開闢出理性協商的政治空間。”
這次反貪腐倒扁靜坐一開始,施明德就強調,民眾不要把“國旗”、黨旗、社團旗幟等帶進來。因為這些旗幟進場,會讓陳水扁藉以劃分統獨或藍綠,形成族群對決。施明德的“九九行動宣言”更明確指出,台灣已經歷五十年省籍猜忌,但是經過幾十年通婚,血液中藍中帶綠的人,早已超過台灣半數以上人口。群眾應重新定義台灣、重新定義台灣之子,不要被藍綠污染。
尤其是當副總指揮王麗萍一句“台灣國”的失言,差點引發族群爭議,施明德非常重視,當即處理:在現場多次宣讀推動化解省籍猜忌、摒除藍綠之爭的“九九行動宣言”,在會場播放“面對族群與未來”紀錄片,以消弭族群與“國家認同”爭議;還安排阿美族和排灣族原住民,各自以母語帶頭呼喊“阿扁下台”,強調倒扁行動不分族群、共同反對貪腐的決心。倒扁群眾雖多屬偏藍,但施明德、簡錫、張富忠等決策人物皆綠營出身,使這次倒扁成功地打破藍綠界限,為台灣歷來街頭運動所罕見。事實證明,施明德的倒扁行動,成了彌合族群關係的一帖良藥。
重整兩岸政策的一個契機
文章表示,施明德1993年12月接任民進黨主席,即致力淡化黨內的“台獨”色彩,並強調“不必也不會宣布獨立”。他的政治理念,似乎與民進黨內的主流聲浪,相去甚遠。1994年,他提出“金馬撤軍論”,指重兵佈陣只會挑起兩岸敵意,卻遭受黨內外的攻擊。他認為兩岸問題,“雙方要盡可能地增進互信,在經貿、文化和人員方面加強往來,等待政治解決的時機。”島內眾所公論,施明德是推動兩岸和解的最適當人選,只是不被扁政府所用。
這次倒扁,民進黨主席游錫堃居然大言不慚地說:“不容‘中國黨’消滅我們台灣人的本土政權!”將廣大民眾反對的陳水扁貪腐當局美名為“本土政權”,把原來用來攻擊藍軍的“中國黨”罪名又移植到施明德身上,說明民進黨高層已脫離現實、脫離民眾相去甚遠。民進黨最愛給反對他們的人戴上“紅帽子”,有趣的是,當游錫的“紅帽子”戴在施明德頭上之時,百萬民眾不單是頭戴紅帽子,更身穿紅衣服,義無反顧地擁戴施明德前進。倒扁一旦成功,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如不改弦更張,勢必被台灣人民所唾棄。
施明德說,靜坐坐下去就是勝利,他強調沒有退場機制,一定要坐到陳水扁下台。深綠挺扁人士百般抹黑他,前妻攻擊他,痼疾折磨他,都阻擋不了他。他深知這是一場艱難持續的抗爭,要有堅忍的思想準備;他呼籲如果他遭遇不測,別人要繼續堅持下去,直到倒扁最後勝利。可以相信,無論反貪腐靜坐行動的結局如何,施明德展現的膽識,他所發動的這場群眾運動,已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台灣政壇未來的發展,必將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