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6日電/國際金融報發表普華永道最新公佈的調查報告顯示,2005年中國首次公開募股(IPO)平均集資額躍昇至2.6億美元,首次超過歐洲和美國市場的集資能力。香港在內地巨型企業的支撑下成爲了全球第四大集資市場。
報告分析指出,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建行、神華等內地巨型企業摒弃之前同時在倫敦或者紐約與香港兩地上市的做法,惟一選擇在香港上市。2005年,中國IPO集資總額從2004年的171.6億美元,上昇到255.7億美元,其中97%的集資額來自香港,而香港的集資額中80%以上來自內地巨型企業的首次公開招股。
據悉,這份5月11日公佈的調查報告,涉及上海、深圳、中國香港和中國台灣的主要股票市場里所有第一次公開招股項目。相比之下,去年紐約證交所和納斯達克市場的IPO平均規模下降了22%,降至1.7億美元,而在包括歐盟成員國、瑞士和挪威的歐洲市場,IPO平均規模上昇了11%,至1億美元。
文章稱,中國首次超越歐美,問鼎全球資本市場籌資之首,這樣的消息著實令國人振奮,那麽,如何解讀數字背後的真實原因?
首先,全球資本市場的重心正逐漸從歐美國家向亞洲地區轉移,而中國是亞洲崛起的重要因素。近些年來,受經濟發展放緩等因素影響,歐美資本市場發展普遍呈現停滯不前的尷尬局面。而與此相應,以中國爲代表的亞洲經濟迅速發展,正成爲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越來越多的國際資本開始向這一地區轉移。2005年,單是香港主板市場的IPO平均規模就超過了紐約證交所,前者爲4.1億美元,後者爲3.21億美元。
其次,香港已成爲內地企業尋求海外資金的首選市場。香港的成功緣自其充當國際投資者進軍中國內地市場的門口,而健全的金融及法律制度和優秀的企業治理規範,也使其繼續成爲內地企業籌集國際資金的平台。
由於香港特區毗鄰內地,地理位置便捷、文化習俗相通,與歐美資本市場相比更具親和力。香港作爲國際金融中心,其人員素質及資訊流通等方面都與國際接軌,因此在“引進來”或“走出去”方面,都可以成爲內地企業的優質服務平台。而且香港證券市場的再融資能力非常强,市場可以靈活配合企業的需要,不少曾選擇在香港和其他地方同時上市的內地企業,其股份買賣在首次公開招股後不久,往往由其他上市地方,如倫敦和紐約,轉移至中國香港特區。
再次,歐美等國在公司治理領域的嚴格規定,也令不少內地企業望而却步。
此外,以香港爲代表的中國資本市場籌資能力的增强,對上海、深圳等A股市場還具有一定的提振作用。
文章分析道, 隨著中國更多大型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香港IPO的規模正不斷提高。日前備受關注的中行IPO將於6月1日在港上市交易,幷有望成爲有史以來中國內地籌資規模最大的IPO。專家預期,今後將會有更多內地金融服務機構及其他企業參與香港的資本市場,平均集資規模亦會上昇,同時內地滬深股市IPO亦有望于今年下半年重現。可以料想,隨著國際資金加速涌入中國資本市場,2006年將成爲中國IPO頻繁亮相的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