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香港稅收多餘錢 應用在發展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03 09:54:04  


  中評社香港5月3日電/《大公報》今日發表社評說,香港政府昨日公布的上年度數字,顯示稅收狀況良好,稅款比再上一年度上升百分之十四而超過一千四百億元,比預計亦多出三十餘億。早前公布的財政盈餘數字亦達到一百四十億元,較預測的四十一億元高出逾兩倍。本來,這些數字顯示財政健全和當局理財得法,但卻反給財爺招來麻煩:社會上浮起不少指財爺「報細數」的責難,自然,要求減稅甚至攤分「過多」的政府儲備的呼聲又起。

  去年香港經濟強勁復甦,全區生產總值實際增長高逾百分之七,因此財政收入隨之上升較多而至歷史高位,亦本屬正常不過。細看政府公布數字,稅收中最大項的利得稅升勢強勁,達到百分之十九,佔總稅收比重高達四成八,顯示在復甦中企業贏利理想。薪俸稅增幅亦頗理想達到一成,反映復甦中就業人數上升及工資已有輕微增加。在其他稅收方面,最大項的印花稅因股市興旺而上升一成三,對增加額外稅收大有貢獻。

  社評指出,正如當局所說,經濟復甦是稅收增加主力,但畢竟超出預算所增加的三十億亦只是輕微超出約百分之二,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同樣,財政盈餘超出預算約百億,相比香港經濟亦微不足道。有些人特別是民粹主義政客,以此為借口批評財爺,固然是為了爭取政治資本,但其對改善民生的實質意義卻不大。


  稅收隨經濟復甦回升頗快,財政平衡反虧為盈亦提前突現,確是可喜可賀之事。但另一方面,同樣也可想像當經濟形勢轉差之時,財政狀況也將迅速轉壞。財政盈餘並非必然,故港人必須有居安思危之感,政府也須從本港的長遠利益著眼,而非貪一時之快,有錢便分光了事。

  社評表示,從本港稅收結構看,利得稅、薪俸稅以至印花稅及樓市收入等多個主要大項,都是對經濟周期十分敏感者,起落的幅度及速度均較高。因此,不少專家及一些國際權威機構,亦早已提出香港要改革稅制,使之少受周期波動牽連而更為穩定。港府亦已研究推出消費稅並進行諮詢,為改革作好理論及輿論準備。然而消費稅雖在世界多個發達國家廣泛施行,卻有不少弊病,包括徵收手續較繁、成本較高,有損香港稅制簡單美譽,和累退性較大,對低下層未必公平等各種缺點,推行的阻力亦將較大。因此,若財政情況並非過分惡劣,如出現明顯的結構性赤字時,實不易貿然開徵消費稅。故社會各界理應支持財爺,繼續實行審慎理財策略,希望由此盡量拖延引入新稅的需要。如是則對本港市民、吸引投資及香港經濟前景俱皆有利。短視的分錢減稅要求,很可能會造成引狼入室之弊。

  社評認為,從長遠看更為重要者是,要認清作為稅收基礎的經濟遠景表現趨向。眾所周知,香港經濟不單受周期影響,還有嚴重的結構性問題。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存在深層矛盾,包括內在動力不足、經濟轉型滯後以致發展水平原地踏步等問題,如不解決則維持財政的長期穩健絕無保證。最近港府高官,亦一再提出香港有被邊緣化危險的警告。在這形勢下,本港各界理應同心協力,集思廣益,研究及出台有效的進一步發展策略。當財政狀況尚好之時,更應盡量把盈餘資金用於推動發展之上,希望能令香港經濟加快升級轉型。在內地,財政政策是推動產業發展的有效工具,運用形式更多種多樣。在香港,財政支持經濟每只限於提供公共服務及基建設施的投資上,對產業轉型的推動遠遠不夠。當周邊競爭壓力日高時,社會各界也應醒醒,把精力多花在如何用好錢上,而不是在分錢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