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囤積土地是製造樓市迷局的又一推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2 06:54:40  


  中評社香港5月22日電/長期以來,房地産開發商擁有土地的數量以及獲取土地的價格,在業界一直被視爲“絕密”。新華網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雖然建設部對“地荒論”作出過駁斥,但在不少地區,土地價格、待開發土地面積等信息之不透明、不對稱,已成爲推動住房價格飈昇的重要因素。
 
  ●地價養在“深閨”里 宣稱高來又高去

  文章稱,普通購房者要了解一個樓盤的地價是多少,可能是一件天大的難事。記者爲了得到佛山碧桂花城樓盤的地價,輾轉奔波于幾個部門之間,知情過程頗爲艱難。 

  由於在網上無法查到這個樓盤的地價,碧桂花城方面也拒絕透露,記者祗好採訪佛山市順德區土地房産交易中心。這個交易中心負責人對記者說,我們這裡祗有房産交易數據,要查這個數據必須去國土資源局。記者隨即又聯繫採訪順德區國土部門。 

  佛山市國土資源局順德分局局長簡本生對記者說,我們在網上都有公佈的基准地價,而且每次公開拍賣土地都有公示。但是網絡數據庫容量有限,隔一段時間就要删除以往的記錄,因此在網上是查不到這個數據的。而有關人士接受記者咨詢時表示,這位局長說的“數據庫容量有限”顯然是個托詞。 

  一圈兜下來,記者花了整整兩天工夫,也未能摸到這裡的土地價格究竟是多少。
 
  有關專家說,中國各大城市公佈的地價數據祗有基准地價,購房者要知道具體樓盤地價往往是難於上青天。除了養在“深閨”里的地價之外,各種房地産信息混亂模糊,連規劃更改調整這類重大事件,購房者沒有特殊渠道也無從知曉。 

  在佛山中心城區,汕頭某開發商兩年前以每畝200萬元以上的價格拿下“天湖酈都”的地塊。在本地開發商眼里,價格高得不可思議。但後來,這個開發商以填埋高壓綫經費超支爲由,順利更改了樓盤的容積率。一番“運作”下來,開發成本大大降低。
 
  而在廣州,城啓集團則通過僞造公文和擅自更改規劃等手段,大量增加建築面積。業內人士指出,房地産規劃這種重要信息,原則上應該通過媒體公開發佈,但事實沒有做到,以至於購房者無法通過政府渠道了解相關信息。 

  “如果知道規劃,我就不會上‘城啓’的當了。”一位城啓的業主對記者說。 

  ●土地流失賽短跑 公有資産卷囊中 

  據內部人士透露,廣東一著名地産企業在廣東省一縣級市以每畝3萬元的價格圈了一萬畝土地,由於這個數字遠遠超出廣東省下達的年新增配額,這個企業累計祗有3000畝土地辦出手續,其餘以租用形式使用。
 
  “這個企業採取的形式是,與當地有關方面簽署框架協議,與土地所在鎮簽署買賣協議。雖然還有7000畝沒有辦出手續,但這些土地實際上已經屬於這家企業,今後以協議價格慢慢辦出。”這位內部人士稱。 

  去年以來,已有六七個發展商在這個面積不大的小城裡扎堆圈地,總面積達三四萬畝,相當於一個鎮的土地面積。由於國家對新增經營性土地面積每年都有數量限制,這些土地均採用了“超常手段”。 

  “當地政府要謀求通過房地産開發創造GDP增量,所以才有這種縱容行爲的出現。”這位內部人士說。 

  據了解,房地産商除了在內地一、二綫城市大量圈地之外,觸角已伸向三綫城市。這些被囤積的土地長期處於待開發或閑置狀態,對國土資源造成了巨大浪費,某種程度上也是對公共利益進行瓜分。 

  開發商手中究竟有多少閑置土地,對於這個影響住房消費心理的重要問題,普通百姓是沒有知情渠道的。 

  在順德桂畔海附近,著名企業萬家樂擁有大量土地可供開發,這些土地是在順德財政困難時期通過“以地抵債”形式取得的。 

  “在順德,人人都知道萬家樂圈了很多地,但這家企業究竟圈了多少地,還有多少土地閑置無人知曉。”當地房産商如是說。 

  ●利益關係不觸動 樓市迷局難破解 

  文章表示,囤積土地是開發商利用不可再生資源待機獲取高額利潤的重要方式,本該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嚴格監管。但是,國家整頓土地批租背景下愈演愈烈的囤地風潮,顯示出有關方面對此缺乏有效的制約手段。 

  根據廣東省有關規定,稅務部門要對房地産開發土地每年按每平方米4元的標準徵收土地使用稅,土地在開發商手里囤積的時間越長繳納的稅額就越多。但這項抑制土地閑置的重要手段,却被許多地方政府作爲吸引投資的“大禮”,“奉獻”給了房地産開發商。 

  不久前,佛山市某區一家房地産公司因欠稅問題被舉報,當地政府組成專案組進行了調查,其結果是,這家公司補了1000萬元的稅金完事。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是一個“特例”,當地大部分房地産企業都沒有繳納土地使用稅。他說:“查到的算倒黴。可能與投資環境有關,地方上不願意對這個問題過於深究。” 

  對於房地産企業的這種寬鬆態度,爲開發商大量囤積土地營造了“環境”。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房地産行業高級分析師陳昱新分析說,目前內地一些房地産上市公司的土地儲備,已經達到二至三年的開發規模。
 
  廣東省政府參事潘蜀健說:“國家多次出台措施抑制地産商囤積土地,但地産商往往通過變通手段順利過關,於是囤地運動愈演愈烈。土地資源的流失,導致政府對房地産市場調控的手段减少,而房地産商對樓市的操縱更加方便。” 

  文章認爲,一些地方政府將土地作爲城市經營的重要手段,也爲土地商囤積居奇提供了機會。比如碧桂園物業發展公司在廣東某城區周邊圈了10公里長的土地,“那簡直是造一個新城了,裡面有商業街、度假酒店等。”當地開發商如是說。 

  復旦大學教授尹伯成呼籲,地方政府應該建立地價定期公開機制,分區域選取住宅樓盤公佈其合理利潤,這是抑制房價過快增長的一個有力手段。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