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調控應當緊抓地方政府投資這個牛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30 07:16:26  


  中評社香港5月30日電/維持當前經濟平穩運行的關鍵,短期在於調控,長期在於體改。應該跳出調控看調控,看一看我們在一個什麽樣的體制環境中調控?進一步講,地方政府到底是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政策的執行者,還是市場波動的動力源?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稱,兩年來宏觀調控的效果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鍾:搞調控必須以長看短,以短看長。

  文章表示,轉型國家發展的普遍特點是邊轉型、邊增長,對應的政策措施是邊改革、邊調控。當前,高增長、低通脹的宏觀環境來之不易,但是潜在的結構矛盾正在不斷積纍,所以必須利用有利時機,徹底扭轉地方政府職能,才能使宏觀調控取得預想效果。幷且,中國經濟在未來幾年的兩大挑戰在於:産能過剩和經濟泡沫。

  文章認爲,地方政府推動城市化進程所造成的投資過熱是目前經濟波動的主要動力源。1990年代中後期以來的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依賴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雙重拉動。1998年至2003年,中國工業産值以及投資維持著9.83%和14.14%平均增長率的高增長;與此同時,城市化率從1998年的30.42%提高到2003年的40.5%。毫無疑問,各級地方政府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量。換句話說,本輪增長主要是由有地方政府背景的投融資公司大規模進行市政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拉動所致。目前,由地方政府主導的這些基礎設施建設,已經成爲中國投資高增長中各個産業鏈條的總牽動和總引擎,由其所創造的巨大的投資需求直接引導著市場對産業鏈中上游領域産品進行高速投資。從一季度的數據看,全國投資增幅超過35%的省份有16個;製造業30個行業中,投資增幅超過40%的有16個。爲什麽儘管一些行業已經出現過剩,而一些民營企業却肆無忌憚地繼續大量投資?因爲市場微觀主體能够感覺到地方政府的巨額投資昭示著良好的需求前景,從這個角度看,它們幷非盲目,而是理智的。

  所以當前中國投資驅動型的經濟增長,推本溯源,總的動力源還是掌握在各級地方政府手里。這也可以從各級地方政府“十一五”規劃的發展速度和所謂“銀政聯盟”中找到依據。

  目前的經濟運行態勢,許多經濟學家認爲是“高增長,低通脹”,但也有人指出這是一場“沒有溫度的高燒”。文章認爲,如果可以把中國的市場從理論上分爲投資和消費兩個市場的話,是消費市場“沒有溫度”,投資市場在“發高燒”(投資和消費市場幷不是兩個單獨的封閉循環,以投資和消費兩種內需導向,劃分爲兩種市場祗爲了分析方便)。從物質循環的角度看,在投資市場上是一種循環,即“投資→産出→再投資→再産出”;在消費市場上是另一種循環,即“投資→産出→消費→再投資”,兩個循環模式的本質區別就是投資市場缺乏消費這個主要環節,祗有“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投資邏輯。爲什麽原材料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居高不下,而居民消費價格却一直低靡不振(4月份CPI爲1.2%),原因就在於兩個內需市場需求情况不一致:投資市場過熱,産能過剩行業過多,孕育著巨大的市場風險,其動力源表面上看是城市化和重工業化,實際驅動者是各級地方政府,而消費市場則一直啓而不動,甚至受到了投資擠出效應的影響。

  因此,儘管從短週期的角度看,引領經濟增長的主導産業如鋼材、汽車、重化工、能源等行業陸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産能過剩,對其它行業的輻射帶動效應大幅下降,市場疲態初顯。但是從地方角度來看,各省的“十一五”發展指標均高於中央政府的7.5%。如果把指標分解到市、縣,還得層層加碼。作爲每一個獨立的地方政府,單獨從其轄區的角度來看,都不會認爲其投資過熱,但千百個地方政府形成投資“大合唱”之後,宏觀經濟運行就會出現一些問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