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這一季吃香蕉,下一季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24 10:44:08  


  中評社香港10月24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題為“這一季吃香蕉,下一季呢?”的社論說,台灣香蕉盛產滯銷,價格滑落到每公斤不足十元,最近更傳出產地價已經滑落到每公斤四元、五元。蕉農無法收回成本,乾脆放棄採收,讓它爛在園子裡,還可以當明年肥料。此時“行政院院長”正在部會間大力鼓吹“吃香蕉愛台灣”,各部會拚了命買,但蕉農未曾感受到,價格還是繼續滑落。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香蕉只是所有農業生產問題的一端,今年用這樣的方法或許可以解決一時燃眉之急,但明年呢?會不會有柳丁、梨子、芭樂等,出現相同的問題?到時該怎麼解決? 

  社論指出,這就涉及到台灣政府對農業生產特性的掌握。今年香蕉盛產,主因在於去年香蕉價格大漲,農民看有利可圖,大舉種植。偏偏今年颱風少,往年會被夏季颱風吹走、吹倒近一兩成的香蕉樹,安好無恙地存活下來。農民雖然少了天然災害的損失,但盛產的後續效應卻讓農民損失更大。 
 
  但農民能怎麼辦?一個地方農會幹部曾說過,基層農會最痛苦的事,莫過於農民問你:“今年可以種什麼?”你講什麼都不確定。今年價格高的,明年農民大種,反而保證大跌。反之,本來冷門的,農民不種,反而明年大漲。識者一定會問:難道政府不能輔導農民種植,各地分散種植不同種類的蔬果,以避免風險嗎?這話是對的。但誰來決定種什麼?還有各地農民為什麼要聽你的?如果農民依照你的分配來種植,萬一價格依然大跌,農民來找你,你要保證價格收購嗎?你不收購,不保證價格,輸贏賺賠是農民自己承擔,他們為什麼要聽你的?又有那一個農會、甚至農委會的官員敢保證? 

  社論表示,這就是農業的困境所在。基本上,農業生產本來就有不穩定的特性,再加上高度依賴自然條件的限制,因此歐美先進國對農業大多採取補助、政府協助出口、國家支持外銷等方式,以國家力量,降低農業的各種風險。這多少帶有“計劃性經濟”的模式。

  但台灣不同,更大的衝擊來自世貿的影響。農產品開放進口愈來愈多,各種蔬果進口數量不斷增加,擠壓台灣蔬果的市場。至於稻米,更不必多說了,除了少數稻農還可以靠高品質高價位生存,其它的稻田都是“種心酸的”(農民語,意指農民種稻米是為了滿足心理的需要,不忍心讓農田荒廢而已)。 

  內有政府缺乏政策,外有全球化衝擊,台灣的農業早已命在旦夕。如果不是農民不斷創新品種,不斷開發新產品,刺激市場買氣,台灣農業與農村恐怕早已走向黃昏。解決這些問題,其實還是一句老話:加強政府的輔導,尤其是農村最基層的組織──農會,一定要讓它活過來,變成是農民的經濟互助組織,一方面輔導農民轉作,一方面作為農村計劃經濟的基層組織,在產銷、金融、市場上,給予農民足夠的協助。如此一來,農民有自己的產銷管道,就不會受到大、中盤商的剝削。以這一次行政院決定採購香蕉來說,大盤商說沒有了,但農民因價格低迷,無人採購,放任香蕉在產地腐爛。如果中間有農會協調,情況應可以好轉。但目前因農會與執政當局關係緊張,短期看來,難以解決。 

  社論指出,此外,也應該更靈活善用大陸採購農產品的機制調節。“國共農業論壇”這一次討論的結果,為了解決台灣香蕉問題,大陸打算以每公斤十至十二元成本價採購台灣香蕉,這是比台灣政府所出的每公斤三元要高出許多的價格。

  社論表示,扁政府當然可以說,這是大陸“統戰”,但“統戰”本來就不分彼此,台灣政府大可以拿一樣的價格向農民收購,更何況,如果此事成真,政府也可以把向大陸的採購,作為調節台灣農產品價格的籌碼,有什麼不可以用的? 

  事物總是有它的兩面性,台灣政府不必害怕大陸統戰,只要農業做得好,產銷秩序建立好,農民生活過得好,大陸的採購反而會變成政府的籌碼。但關鍵還是台灣自己必須建立總體的農業政策,而不是只會要求官員吃香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