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時評:中國房産“新政”導向何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2 06:24:56  


九部委房産“新政”其意義不僅在可操作性上,更重要的是其昭示的對於房地産業的政策導向
  中評社香港6月2日電(評論員 商弈)期待已久的政策大雨,終於落了下來。

  繼5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宣佈“國六條”措施,7天後的5月24日國務院辦公廳就以國辦發〔2006〕37號文轉發了建設部、發展改革委、監察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人民銀行、稅務總局、統計局、銀監會等九部委聯合擬定的《關於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的意見》;5月29日下午新華社通稿對外發佈;6月1日開始實施。

  一石激起千重浪。對於九部委貫徹“國六條”而推出的包括十五條措施八項硬指標的調控房地産市場的“意見”,各方人士反應熱烈但解讀不一:

  經濟學家趙曉認爲,這是04年宏觀調控以來看到的最好的一個文件,調控走上了一條正確的道路。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爲,總的來說,這一次的調控政策以結構調整爲主綫。 目前房地産市場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結構問題,結構問題又表現爲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兩個方面。

  國內房地産界的“一哥”,萬科企業股份公司董事長王石則表示,未來供應結構將朝著有利於中低收入家庭的方向逐步改善,對土地其他珍貴資源的節約使用將益發成爲社會共識,消費者的居住觀念將更爲理性,改善居住品質的需求將從過去的主要追求更大面積,轉向主要追求住宅性價比和全面居住體驗的提昇。

  而網上的評論則顯示出大部分網友支持政府此次出台的新政,但是對效果表示懷疑;有近八成受調查者認爲房價會繼續上漲,同時,逾半數認爲此次調控“嚴厲程度一般”。
 
  筆者認爲,此次公佈的九部委房産“新政”其意義不僅在可操作性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其昭示的對於房地産業的政策導向。爲何這麽說呢?讓我們先來看看此次九部委“意見”中最引人矚目的二款:

  其一是自2006年6月1日起,凡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建設,套型建築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面積所佔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其二是要優先保證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土地供應,其年度供應量不得低於居住用地供應總量的70%。

  筆者以爲,這二個“70%”不僅標誌著房地産産品形成過程從市場調節到行政决定的兩種不同模式的變化,而且還意味著房地産市場將從以市場化經營爲主轉向到以民生保障爲主。循著這個思路,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認爲,中國對房地産的經濟功能與社會功能的二種定位屬性將會從原先的以前者爲主轉變到今後的以後者爲主。而這與去年底中共十六届五中全會提出的構建以人爲本的和諧社會的思路是合拍的。

  這是一個大的行業政策思路的根本轉變。如果我們再結合九部委“意見”中在土地供應方式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應在限套型、限房價的基礎上,採取競地價、競房價的辦法,以招標方式確定開發建設單位”的做法,那麽我們似乎可以認定,之前一直作爲地方政府主要財源之一的土地挂、拍收入將會有較大縮水;而之前一直作爲影響房價剛性昇高主要因素的地價也將不會再象其作爲純生産要素那樣隨經濟發展一路扶搖直上。由此似乎可以得出結論,困擾已久的房價漲幅過快問題將隨著這些政策的逐步落實而得到解决。

  當然,它的前提是,政府的有力的行政之手必須要有强大的經濟之身的支持。

  筆者一直認爲,中國的人口衆多和有效土地資源有限的國情,决定了中國的房地産發展必須走梯次消費的途徑。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十年的時間內就能做到人人有房住,居者又都有其屋的理想境界;也不可能要求平均主義,大家都住一樣的房子。所以,筆者對於困擾社會已久的住房難問題奉獻的意見是:“市場的歸市場,民生的歸民生。”也就是說,一方面要鼓勵大衆發展經濟,改善生活,住得更寬敞、舒適些,這交給市場,而且應當成爲主流;另一方面,對於社會低收入階層及弱勢團體則應由政府出面,以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的名義解决基本民生問題。這樣,既不影響經濟發展,又能保障基本民生,可謂兩全其美。

  爲此,筆者不揣冒昧進言:從保障民生的角度,前述的二個“70%”,祗要有後一款即够;而前一款“套型建築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面積所佔比重,必須達到開發建設總面積的70%以上”的規定,似乎有太苛之疑,因爲那顯然不符當下中國的現實。當然,開發商們是會有對策的,如預做“子母房”,將二套合作一套等。然而,與其讓百姓多了那麽些周折,又增加社會成本,招人詬病;爲盛世計,不如將此款放寬或取消一刀切規定,豈不更完美哉?!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