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步具備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實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28 10:57:06  


  中評社香港9月28日電/作為一項國家戰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上海已發展成為我國金融市場體系相對齊全、金融機構和金融人才集聚、具有較強輻射能力的國內金融中心,初步具備了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實力。

  據新華社報道,經過20多年來的不斷發展和創新,如今上海初步形成了一個具有交易場所多層次、交易產品豐富、交易機制多樣等特徵的金融市場體系。全國性的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外匯市場、期貨市場、黃金市場和產權市場都已在上海落地開花。統計表明,截至2005年末,上海金融市場交易規模總計達到35萬億元,是2001年的5.2倍。其中,證券交易額5萬億元,占全國的79%;期貨交易額6.5萬億元,占全國的49%;銀行間市場成交23.2萬億元;黃金市場成交額1168億元;外匯市場成交規模逐步放大。上海外匯市場則是人民幣匯率形成的主要定價市場。

  上海還是我國內外資金融機構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國內各主要商業銀行紛紛在上海設立各類營運中心,包括花旗銀行、美國銀行、瑞士銀行等世界金融巨擘在內的300多家外資金融機構相繼在上海設立中國區總部或分支機搆。資料顯示,到去年底,上海擁有各類金融機構610家,其中,銀行類機構231家,證券類機構110家,保險類機構269家;外資銀行資產總額占全國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的50%以上,外資保險公司的總資產占全國外資保險公司的30%。全市金融資產達到3.2萬億元,約占全國的9%。

  國際經驗表明,要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金融自主創新能力。國際金融中心往往是一個國家或地區金融創新最為集中的地方。上海在推進國際中心建設中,也十分注重金融的自主創新。在全國金融改革不斷向前推進的背景下,上海更是先行先試,金融創新步伐不斷加快。上海目前已成為我國金融產品最為豐富最為集中的地方。

  2005年12月20日,由上海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與英國德利萬邦有限公司共同組建的上海國利貨幣經紀有限公司,成為我國金融市場上首家貨幣經紀公司;2006年9月8日,備受關注的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在上海掛牌,一舉改寫了我國金融業沒有專業期貨和衍生品交易所的歷史。貨幣經紀公司和金融期貨交易所等新型金融機構落戶上海,金融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健全,基本確立了上海作為國內外金融機構主要集聚地的地位,也將進一步提升上海金融自主創新的能力。

  2005年,上海實現金融業增加值接近690億元。金融業在上海經濟發展和城市功能優化中的核心作用已經確立,金融中心的輻射效應十分明顯。特別是在長三角地區,跨區域資金流動尤其頻繁,其規模、流向已對長三角區域經濟金融發展產生顯著影響。據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的不完全統計,到2005年12月末,上海流向江蘇、浙江兩省的貸款占全部異地貸款的55%以上,本年度上海金融機構新增企業貸款中,有近1/3投向了外地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長三角地區異地信貸資金流動符合客觀經濟規律,有利於區域金融業的發展,也有利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陸銘博士說。

  據記者瞭解,“十一五”期間,上海明確將“發展金融業”列在“十一五”各項發展工作的首位,提出“將進一步探索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有效方式,優化整合地方金融機構,引進和組建新興金融機構,進一步集聚國內外金融機構和人才”。在當前,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更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注入新的活力,上海金融開放、金融集聚、金融創新效應無疑將在未來的發展中進一步顯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