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總部經濟宜搶佔戰略高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19 07:02:05  


  2005年8月16日將區域總部從香港遷到上海的德加拉集團,今年3月15日獲得了由上海政府頒發的上海第十批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證書。對香港來說,這無論如何都不是一個好消息。但因此而斷言總部經濟中心將與香港‘勞燕分飛’似乎言之過早,不過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總幹事陳文鴻警告說,如果香港不進一步加强國際化幷改善與珠三角和內地的交通連接和融合,其重要性確有可能被上海和北京取代。 

  總部分流壓力日增港當居安思危 

  香港作爲一個國際化大都市,確有驕傲的資本,彈丸之地內竟擁有107個國家的領事館或總領事館,紐約也祗不過93個而已。而其作爲亞太地區傳統的總部經濟中心,據統計目前有超過3800家跨國公司在港設立了區域總部或辦事處,佔據著亞太地區首席位置。但是,香港的這一發展優勢是否會因內地發展而被‘邊緣化’呢?基於目前在港跨國公司總部紛紛內遷的情况,陳文鴻認爲,由於香港的製造業已經空洞化、服務業亦面臨‘邊緣化’,以及與內地在基建和開放程度的融合不够,香港總部經濟中心被內地‘邊緣化’的危機是現實存在的。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同樣認爲,雖然香港經濟總量够大,但是內地城市更靠近市場,更多跨國公司總部內遷是一個趨勢;僅就珠三角而言,目前很多城市正在由加工業向汽車、重化工業等規模經濟發力,與香港沒有太大關係,香港若祗是起到一個融資作用,其總部經濟功能必然越來越不重要。他說,廣州已經吸引了世界500强中的百多家落戶,勢頭甚猛。統計數據表明,在香港的區域總部近90%爲1980年以後開設,近60%爲1990年代後開設,與上述三個歷史因素密切相關。內地在本港開設的區域總部和地區辦事處數量,在所有國家和地區中分別排名第四和第三;在家香港的跨國公司區域總部中,約有40%專責中國內地與香港地區的業務,其中包括‘前店後廠’模式,約20%負責整個亞洲區,約20%兼顧中國內地與東南亞,約12%負責東亞地區,總體上超過90%與發展中國業務有關。香港幾乎是內地與國際之間最亮的一個窗口。但是,到本世紀內地因素已經時過境遷,香港的窗口地位也跟隨悄然變遷。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鄭天祥對本報記者說,‘前店後廠’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珠三角地區經濟也正面臨轉型。首先,傳統加工製造業將向現代製造業轉移,追求品牌附加值成爲目標,‘前店後廠’的OEM模式必將落伍;其次,內地企業的國際化程度已當刮目相看,不但更多企業懂得自己‘接單’,且已有能力跳開香港走向世界。他還認爲,跨國公司過去依賴香港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對內地市場不够了解,且內地開放程度不够,但現在局面已經發生逆轉。無論是對中國的了解程度、內地因開放帶給他們的信任程度,還是一個直接的內地市場對他們的吸引程度,皆今非昔比。北京社科院專家趙弘對本報記者說,伴隨內地發展,香港相對於內地二綫城市的環境優越性、服務業的優越性,落差正在縮小。內地更凸顯了生産基地配套、成本低廉的優勢。在此境况變遷之下,趙弘認爲,香港必須重新思考總部中心的戰略定位。 

  長板:內部優勢仍明顯 

  雖然時過境遷,但香港畢竟不是一個流水營地,對於保持自己的總部經濟中心地位,香港的各種內部優勢依然表現强勢。衆所週知,在高效率的世界級制度方面,香港目前仍然是優于內地的供給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3月21日在港表示,香港在人才、與國際上的關係,無論是商業的、文化的,還是政治的關係,不是內地城市在三五年可以建立起來的。同時他認爲,香港憑藉法律、管理、物流等優勢,完全可以創造優良的總部經濟環境。趙弘對本報記者說,香港發展總部經濟的內部優勢首先是制度優勢。經歷了這麽多年的市場經濟文化熏陶、制度熏陶,或者制度規範,香港目前是一個獨立的地區,經濟體系相比較而言是國際化、市場化的,特別符合總部經濟發展的要求。總部經濟還涉及到和政府方方面面的交往,政府的廉潔、服務性政府觀念的確立,更是總部經濟的一個基本要求,香港在這方面的優越性十分明顯。他還認爲,香港的區位優勢雖然面臨內地發展的壓力,但是它對珠三角乃至泛珠的輻射作用依然相當明顯,亦可通過加强聯繫不斷加固其區域優勢;另外,香港的稅收制度、金融環境地位優越。最近,美國商會對在港美企的相關調查結果印證了這一點,超過八成的公司認爲香港營商環境預期爲良好或滿意,對香港的地理位置、稅收制度、通訊網絡、自由港狀况以及基礎設施最爲滿意。 

  短板:外部條件多有掣肘 

  相對於內部優勢的長板,香港發展總部經濟的短板因素主要集中在外部條件,且其掣肘之處大有抵消其內部優勢的趨勢。首先,由於在港大多數區域總部在中國內地都有經營業務,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沒有在中國內地設立總部的公司有超過50%表示了到中國發展的意願。他們認爲內地的優勢因素主要有市場不斷擴大、經濟前景看好、勞工成本低等。趙弘認爲,整體競爭環境上,香港與內地的相對優勢確實正在下降。其次,鄭天祥教授認爲,香港的此次産業轉型緩慢,尚未形成新的增長支撑點。相對於周邊新加坡的快速轉型,以及內地‘十一五’規劃提出的轉型目標和速度,香港明顯不足,一度大力發展的中藥港、數碼港都沒有成功。《2006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反映香港的經濟增長勢頭在兩岸四地200個城市中僅排名198位,製造業競爭力排第60位,商務經營基本因素則第29位。他還認爲,香港總部經濟主要是商業類型,結構單一。在港地區總部和辦事處的業務範圍與其母公司相同,超過半數的地區總部和辦事處從事分銷貿易行業,經營業務包括批發、零售及進出口貿易。一旦這些總部被內地市場吸納,香港總部經濟難免落空。趙弘對本報記者說,香港發展總部經濟的短板還突出表現在:第一,樓市、人力和服務等商務成本高昂,金融等高附加值産業尚可忍受,一般類商貿企業則負擔較高;第二,人才結構不合理和科技投入偏低,香港的人才結構主要是商貿人才比較密集,但是缺乏科技創新型的人才。在科研方面,香港科研支出僅佔GDP不足0.7%,而廣東已經超過2%;第三,本土化品牌支撑不足,長期的中間人角色,使其缺乏核心競爭力;第四,人員交流受到通關限制,有調查顯示香港人力資源仍是弱點,但是內地高端人才入港仍舊十分不易。 

  憑先發優勢佔據價值鏈高端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劉乃强曾表示,發展‘總部經濟’是香港必走的方向。而因應內地競爭,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認爲港可選擇與內地合作分工的路徑,如需要貼近市場的製造業總部比較適合放在內地,而香港比較適合資訊需求强的,比如咨詢公司、投資公司總部更適合香港。趙弘對本報記者說,避免‘邊緣化’,修補短邊幷進行戰略轉移,乃香港不二之選。首先,他認爲香港需要繼續進行創新,向更高層次發展,紐約曼哈頓的成本肯定比香港高,但依然總部擁擠,因爲它已經在全球價值鏈的最高段,而香港在很多方面沒有自己的品牌,表現爲爲別人做代理。故必須進行商業模式創新,進行本土化、品牌化,締造總部經濟的基礎優勢。其次,盡快修補人才短邊,特別是打破內地高端技術人才入港的相關壁壘,不要搞得到香港比出國還要難。限制人才自由流動,可能對保護本地就業有利,但欠缺的人才也被擋在外邊了。當然,可以將門檻設定爲高端技術人才,程度的把握,港府要慎重考慮。再次,有效降低營商成本、加强周邊交流邊界程度,如果香港與內地的聯繫與深圳一樣便捷,很多就沒有必要把總部轉移到深圳。最後,他認爲最重要的還是香港要向高端總部中心進行戰略轉移。一方面,大力推進服務業的轉移、昇級,置換出一些低端行業,透過外包、合資等方式轉移到內地,自己向更高端、高效、高輻射的産業發展。在戰略定位上與北京、上海區別開來,因循香港的商務、融資、品牌管理優勢,開拓營銷商務、資本運作總部可以放在香港,而製造、研發總部可以讓位北京和上海的合作模式。這種分離模式在國際上不乏成功經驗。即便香港將來的總部數量幷非最多,但作爲類型化總部經濟中心則不可或缺。

  來源:香港商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