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去中國化”,又來一個小動作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24 11:37:01  


  中評社香港1月24日電/最中國的“臺北故宮”也要“去中國化”了!據報道,臺灣“行政院”近日通過新修訂的“故宮博物院組織法”,把其中的寶物來自“北平故宮”與“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完全刪除,並將現行條文中“加強對中國古代文物藝術品之徵集、研究、闡揚”中的“中國”兩字改為“國內外”。雖然是隻言片語的改動,但顯然一為抹去故宮文物來源於中國的事實,二為淡化故宮收藏中國文物的現實。

  人民日報今日刊登一篇評論文章說,這和之前修改歷史教材、讓帶“中國”字樣的企業更名一樣,這又是一個“去中國化”的小動作。算起來臺灣當局“去中國化”沒有大動作,因為如果要徹底“去中國化”,把所有與中國有關的東西都拋棄,他們做不到,比如拋棄中國的語言文字、中國的傳統文化,也不情願,眼前就是一例,“臺北故宮”收藏的都是來自大陸的中國文物,來源很清楚,區分也容易。據“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秦孝儀說,他們最初就將從大陸來的文物標注“故”字型大小,後收集的文物標注“新”字型大小。他們當然知道故宮文物的絕世價值,但還以小動作悄悄改頭換面,試圖淡化故宮的中國痕跡。2003年7月,陳水扁夫人吳淑珍搭著“臺北故宮”的中國文物去德國展覽的便車,做了一次所謂的“夫人外交”,不過她開口閉口談的是“臺灣之藏”,而不是“中國之寶”。此次“行政院”修改的理由則是為了避免中國大陸追討文物,何等“光明正大”的解釋!

  文章表示,小動作通常是愚蠢可笑的。像刪除“臺北故宮”的文物來源便猶如掩耳盜鈴,以為自己不說,全世界就都不知道,或是忘記了。別說毛公鼎這樣記錄歷史的稀世珍品,就算是張三改名叫TOM,憑著他的黃皮膚黑眼睛,走到哪兒,人家還會問他是不是中國人。而淡化故宮收藏中國文化的事實更是癡心妄想。曾經有人試過。幾年前,現任“教育部長”杜正勝擔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的時候,就曾對最中國的故宮頗有看法,他一度宣稱要將“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為“萬國博物館”,增列臺灣“本土文物”及“世界文物”,現有的文物則列為“中國文物”。這個“驚人”計劃後來不了了之,別說輿論壓力,諒他也做不到。建世界文物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花了兩百多年的時間,中間傾注人力物力不說,還有不少是發戰爭財;建臺灣“本土文物”館倒是簡單,但作為中華文化的一支,臺灣文物的數量和價值與祖國其他省份相比也只能是小兄弟。

  文章總結,當然,凡做小動作者,評價都不會高。因此,奉勸臺灣當局少點無聊的小動作吧,多關心一點臺灣同胞的民生,多考慮一下滯銷臺灣農產品的出路,這才是為政的正途。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