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舊廣州風情
http://www.CRNTT.com   2006-03-08 20:52:44



  “不求人”

  走街穿巷除了木匠,還有竹器匠。比如織籮、織畚箕、竹扒、竹席……其中較爲小巧的,有破竹削“不求人”的。這在北方也有,老人背上癢癢,手臂彎不過,便錯以加長了爪,以撓癢癢。以前廣州不像現在有“止癢止痛的無比膏”。衛生條件也不如現在,廣東天氣較濕,難免濕毒侵人,再加上蚊叮蟲咬,比起北方更常令人痕癢難忍,用手撓,祗是背脊上手也撓不到,人不能像猪像往墻角上掙。於是有竹匠將竹片削成小手狀,彎作爪形,也有五指,以加長人手,以撓不可撓到之處。那可解决了止癢的大問題。

  買此器的小販,胸前挂了一筐,裡面置了不少貨,除了“不求人”還有如木梳。你可以神秘地上前和他對暗號“有桃木的嗎?”筐中多是女人用的如竹織針、畫眉毛的眉筆;還有刷鍋子的竹帚、插筷子的竹筒……

  做“不求人”是看著師傅用整段的竹筒破開,用竹刀削成,刮得光滑,雕成小手,再用火水燈彎作爪狀,幷定形。再刻上花紋,然後師傅自我欣賞一番,在自己背脊撓撓,演示一番,令人看了也覺真是那麽舒服,眉毛,嘴角、眼角,全都活了也似,戚眉眨眼,一副很受用的樣子,便是活廣告了。如此解癢,誰看了都想買一把。

  鏟刀磨鉸剪

  老師傅帶著小學徒,走街串巷地吆喝:“鏟刀磨鉸剪——鏟柴刀,菜刀——有柴刀菜刀拎出來磨呀!”

  烈日當空,翻風落雨,老師傅總是帶著小徒弟這麽的走街串巷,艱難地揾食。師傅肩上扛著一張條凳,也就是他們的工作台了。徒弟挽著一個小木盆,一塊磨刀石,小小年紀負幾十斤重。師傅已老,骨雖嶙峋,但結實。黝黑的皮膚飽經風霜,蒼老的吆喝聲渾濁而帶滄桑感,可知生活的艱難。小徒弟緊隨著師傅,用目光初涉深淺莫測的世面。他祗能打下手,爲師傅的磨刀石上添些水,無論鏟刀也好,磨刀也好,他都未及體能。現在的孩子正是背著書包上學的時候,他却要跟著師傅,冒著烈日,頂著風雨走街串巷,爲求兩餐。

  有人拿出了用鈍了的菜刀或柴刀,師傅接過來,打量一番,便撂下條凳上了楔木,把刀楔緊了。然後跨上條凳,如同騎馬,兩手緊握鏟子,來回地拉動,真是削鐵如泥,把鈍厚的刀刃刨薄了。其實這鏟子不過是一片斷了的銼刀,在砂輪上打磨成刃具。再裝上長長的把手柄,再配上兩個木做的把手。兩手綳緊了肌肉,硬把刃具把刀口削薄。下一道工序就是磨了。徒弟用小盆往人家處討了一點水,倒了點在礪石,於是師傅便“沙沙沙”磨將起來。

  磨鉸剪大概也是如此,祗是多了兩個刃,難以楔得緊些。磨也費些工夫。鏟刀也好,磨鉸剪也好,最後檢驗,還是看看利不利,刀則斬木,鉸剪則剪布,嗖一下,干脆利落,應聲斷,主人家滿意,老師傅松了一口氣,兩師徒這才掙得微薄的一點錢,祗是今晚那頓飯有著落,明天呢?

  補瓷碗

  一隻花碗可謂是家中所傳的寶物,小孩子不小心把它打破了,那免不了大人的一頓“藤條燜猪肉”。無有怕,慈祥的補碗匠出現了。這是個身懷“金剛鑽”的師傅,敢攬這瓷活。

  他摸摸小弟弟的頭:“無有驚,等我同你補番佢啦!”手持鶏毛掃的“媽媽”祗得內疚地藏之背後。小弟弟捧起一堆碎碗片,抱著莫大的希望,望著這位從天而降的大救星。

  瓷碗是在千把度高溫的窑中燒制出來的。其硬度可想而知,且它是寧可破碎,也不可折服的。要在它身上鑽孔,沒有一把金剛鑽,休想攬下這活。補碗師傅的金剛鑽,祗是嵌鑲在鑽頭上,比芝麻還小的金剛石。那鑽是最古老的鑽了,鑽木取火也不過如此。一把柄,一把弓,靠一根繩子來回帶動鑽把,金剛石便鍥而不捨在瓷碗上打下一孔。搿復碗形的破碗片上,都打了孔,如同縫紉一般,用一把小錘子輕輕地敲進騎縫的小銅釘,小銅釘把兩片碎碗,緊緊連住。

  小孩子免遭皮肉之苦,望著這位慈祥的補碗伯伯。大人付了工錢,他祗有一句“唔該!”可這一聲充滿童稚的“唔够”,就補碗師傅聽來,比拿了工錢更加受用。看來他的補碗手藝,儘管僅可糊口,但也在替人家補了飯碗同時,也爲小孩子修補了童年的憧憬。

  射彈叉

  以前,肩扛一桿鳥銃也可四處揾食,裝上火藥,鐵砂,一扣機,可以打麻雀、蜆鴨、夜遊鶴、吱屎喳、雉鶏、麻鷹……那時沒有什麽保護動物。因爲廣州人寧食天上二兩,唔食地上一斤。天上飛的,祗好大倒其黴。

  小孩子沒有槍高,但也有法子打天上飛的,那就是射彈叉了。做彈叉其實容易到極,祗須找著樹叉,一般都找番石榴的樹叉。因爲番石榴枝够堅實,但也容易用刀削入。丫叉上用兩條橡皮筋扎了,就是發射器的推動力。兩條橡皮筋另一頭,則扎以一塊小皮革,小皮革大小以能包住小石子爲度。那就是發射的彈藥倉了。發射時,祗須手捏“彈藥倉”儘力將橡皮筋拉盡了,以叉中的交角凹處爲準星,瞄準了即可發射。石子呈拋物綫軌迹射出。當然,神射手也不少,往往能打著不少的麻雀,甚至大至斑鳩、鷓鴣等。

  小孩子的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的本事,就連這位以神槍手自稱的大人,感到驚訝。張大了口,幾乎合不攏了。他忖:“這小傢伙用彈叉也能打下,我這支火銃也未必能打下的鷓鴣來。我這豈不是白活了這麽大的歲數了嗎!”

  唱龍舟

  早先在廣州城,大街小巷時不時可以聽到“篤叮篤叮篤篤叮”小鑼鼓聲。那是唱龍舟藝人在賣藝。頭戴一頂小竹帽以遮太陽,身著黑膠綢衫,褲襠甚大,飄然若仙。胸前挂一面圓鏡似的小銅鑼和小皮鼓,一手執小錘,另一手則是主要的行頭,一隻小龍舟。小龍舟按節奏由手指控制,龍舟裡的小人會劃槳作扒龍舟狀,小鑼鼓敲響以助聲勢。唱龍舟是將說書以唱形式講述故事,多是民間流傳,膾炙人口的傳說或道情。唱的繪影繪聲,抑揚跌宕,聽的斂氣屏息,耳油溢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