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粵港澳文化:敢爲天下先
——《中國評論》2004年4月號“思想者論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08 21:47:56  



  就是說,對于粵港澳三地各有特點的精神性的東西,我們是不能忽略的。不能因爲說粵港澳,就把它們統在一起。

  地方色彩與外來文化的幷峙

  三地文化代表了各自的時尚:廣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地,香港是一個國際大都市,澳門也是代表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都是很時尚的。但是在這些時尚之地,我覺得它們具有將傳統與現代的打通,還有地方色彩與外來文化的一種幷峙。

  與中國大陸很多地方不同,廣東、香港、澳門三地的老百姓是能够參與到時尚之中的。在這裏,每一個階層都能够找到比較適合自己的、比較舒服的一種生活方式;但是在上海的時尚之地,一般的老百姓還是參與不進去的。而在粵港澳,地方色彩與外來文化是融通得比較好的。

  我覺得,文化也好,文明也好,它不是用來收藏,也不是用來高高地挂在那裏讓人欣賞的,而應該是讓大部分的平民或者群衆能够參與進去,幷且能够加以創新。只有這樣,我們的文化、文明才會發展。相對而言,粵港澳三地在民衆參與文化的創新方面,是做得比較好的。就是說,粵港澳的文化、文明,是在當地民衆的生活當中、實踐當中,重新煥發了一種光彩。也就是黃樹森老師所講的“在解構中踐行” 。


  關飛:報業集團將努力支持珠江文化

  吳松營社長本來是要參加這個思想者論壇的,今天早上通電話,他因爲在北京開會趕不回來,所以他打電話囑咐我爲大家服務。

  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說過,廣東要建成文化大省,我們作爲文化單位,對于珠江文化無論怎麽樣支持都不過分,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把文化大省的形象樹立起來。

  希望珠江文化研究會與我們集團進一步合作,把建立文化大省的事業共同做大做好。

  郭偉峰:珠江文化對廣東建設文化大省極爲重要

  我們有緣與珠江文化研究會接上了頭,近兩年多以來我們刊登了一系列有關珠江文化的文章和評論。《中國評論》月刊同仁有這麽一個共同的心願,就是將珠江文化作爲《中國評論》在文化方面的最重要的業務來做。我們根據珠江文化影響不斷擴大的情勢,在機構上也進行了一些調整,成立了“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有限公司”,重點就放在廣州,爲珠江文化的研究與發展、爲南中國地區的廣大學者服務;同時,也作爲南中國地區向港臺海外進行高層次學術交流的橋梁。

  我在這裏表個態,以前的兩年多我們是積極支持珠江文化工程的,未來我們會更進一步配合幷發揮我們的能動性,更加積極地爲珠江文化工程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

  我們《中國評論》幷不是一個地方性的雜志,不僅僅是一本香港雜志,而是一個區域性雜志。目前我們的發行範圍主要是兩岸四地,屬于一個大中華的區域。因此,我們如何定位就很重要。

  在經濟領域,這幾年我們在抓南中國六個省區的經濟協作問題。因爲我認爲,雖然珠江三角洲發展很快,但是畢竟還是太小;如果能够以更宏觀的視角去整合南中國地區的資源,就有可能使這裏成爲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其中一個火車頭。

  我感覺,目前廣東對于文化産業的建設已經比較重視了,但是還應該在“形而上”的方面更進一步。這裏有幾個點應該抓一下,比如對于珠江文化的研究,對于客家文化的研究,這對于中國海洋文化的發掘與發展十分重要。我們應該認識到,廣東的文化幷不僅僅限制在廣東,與客家的文化一樣,都是帶有明顯的區域文化特徵,不會像雲南文化、四川文化那樣,帶有明顯的省份特徵。廣東文化必須是“水”的概念,我非常贊同。港澳文化與廣東文化是什麽關係?客家文化、海外華人文化又是什麽關係?我看海外文化更多地帶有珠江文化的胎記。華僑華人以廣東福建人爲主,其文化是沒有辦法不顯示這種群體特徵的。所以,廣東建設文化大省,如果不著眼于珠江文化這麽一種開放性的、輻射性的市場的話,比較難以、甚至未必擁有其特殊的地位。

  我們《中國評論》願意在珠江文化的理論拓展方面,積極進行配合,盡我們的能力去推動這個意義深遠的文化工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