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究竟有哪些財富機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12 06:58:00  


  中評社香港5月12日電/“十一五”期間究竟有哪些賺錢的機會?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届中國財富論壇上,專家們表示,“十一五”規劃處處蘊含著企業創造財富的良機。中國青年報文章如是說。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財政部部長劉仲藜認爲,從國內市場看,東部地區已再具備原來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産業的優勢,土地、勞動力、能源等基本要素供給趨緊,價格上漲,大量外來勞動力給東部地區的環境和社會發展帶來諸多矛盾。

  從國際形勢看,新興工業和現代服務業成爲轉移重點,爲東部地區加快産品技術和産業結構調整昇級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中部企業可以有選擇地承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産業轉移,利用中西部地區的土地、勞動力、能源等優勢,而東部地區的企業同樣可以利用這一機會進行産業昇級。中部、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的企業均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財富。

  劉仲藜强調,“十五”期間,雖然我們的經濟速度保持了9%以上的增長,但從整體經濟結構看,經濟增長主要靠投入多、消耗多的第二産業帶動,不利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第三産業的發展是結構調整的趨勢。

  中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近年來中國第三産業比重僅爲40.7%,這一比例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也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值得注意的是,服務業內部結構與國外相比不盡合理,生産型服務業仍處於非主導地位,餐飲、照相、旅店等消費型服務業比較多。生産型服務業通過發展倉儲、運輸、包裝、營銷、金融、保險、會計、咨詢等方面的業務,爲企業帶來極大的商機。

  發展服務業可以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爲企業提供更大的利潤空間,雖然我國製造業成本很低,但包括製造成本和交易成本在內的總成本幷不低。中國現代服務業滯後是導致中國交易成本較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劉仲藜說,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已爲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繼續依靠廉價的能源、原材料、資金推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行不通。因此,節約資源本身就是創造財富。降低資源消耗量意味著降低企業成本,爲企業帶來更大的競爭優勢。企業也祗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除産業結構調整會給企業帶來利潤空間外,中國社科院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齊建國教授還認爲,循環經濟發展也給企業帶來很多新商機。第一,廢水處理,包括廢水處理的設備,中水回收設備將賣得很好。城市生活垃圾有百萬大軍回收,利用廢弃物製造産品,國家將採取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用包裝廢弃物和生活廢弃物製造循環經濟産品,政府採購優先,市場進入優先,减免稅,這也是一個很大商機;第二,利用廢弃物製造再生産品,政府將會優先採購,給予各種優惠。如何使廢紙、廢塑料、各種舊家用電器避免二次污染,這是一個新的領域,企業可以在這方面尋找各種商機;第三,利用太陽能、生物能、秸秆等可再生能源開發創造商機。當油價漲到一定程度,可再生能源利用將成爲新的熱點,帶來新的開發領域。

  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江小涓除對上述觀點表示贊同外,她還認爲中國有全球最大規模的製造能力,完全有能力進行全球最大的研發,“企業的綜合能力在成長,對市場的理解在加强,我們有高水平人才的跨國流動,研發投入大幅度增加”。

  江小涓認爲,在這樣一些有利的條件下,自主創新從理念和精神上,變成了可行的經濟活動,“做研發可以帶來財富和收益,帶來能力的擴張和利潤的增加”。

  有關資料顯示,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企業因爲知識産權糾紛引發的經濟賠償累積超過10億美元,如果自己開發技術,這筆資金不但足以彌補企業研發成本,一旦別人使用了我們的研發技術,將給企業帶來持久的利潤增長。

  “十一五”規劃提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爲本土企業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爲企業自主創新提供了巨大市場,爲企業通過自主創新獲得財富提供了堅强的制度保障。“企業要通過深入市場調查,勇於嘗試新的發展模式,開拓新的産品市場。”劉仲藜認爲,自主創新是個很廣泛的概念,不單單是指技術創新,也包括體制、機制創新,更重要的是觀念創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