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客觀看待CPI指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0 07:16:35  


  中評社香港7月10日電/單純依靠CPI來判斷最優投資率,會大大淡化危機處境中的危機意識。

  21世紀經濟報道文章稱,目前經濟學界對CPI走勢有通漲和通縮兩種判斷。持通漲觀點的人主要是從貨幣信貸投放增長過快、資源類産品和公共服務價格上調等角度來看問題;持通縮觀點的人則主要從産能過剩的角度出發,認爲消費品的供大於求將是中期內經濟運行的常態。應該說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從CPI的實際表現來看,今年3、4、5月中國月度CPI同比分別上漲0.8%、1.2%、1.4%,短期內存在通漲的壓力;但總體上講,仍在低位徘徊,同樣存在滑向通縮的可能性。

  文章表示,從概念上看,CPI是度量一組代表性的消費商品和服務價格水平隨時間而變化的指標,是從消費者角度衡量消費性商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變化的一種價格指數。但是,CPI幷不能直接反映投資市場中間産品的價格和資本市場産品價格水平變化趨勢,而這兩者無疑是目前經濟運行中矛盾最突出的兩個節點,因此,應客觀看待CPI在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判斷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當前經濟運行中最大的問題之一是投資過快,但CPI對此幷沒有直接的反映。如果可以把中國的市場從理論上分爲投資和消費兩個市場的話,是消費市場“沒有溫度”,投資市場在“發高燒”。從物質循環的角度看,在投資市場上是一種循環,即“投資→産出→再投資→再産出”;在消費市場上是另一種循環,即“投資→産出→消費→再投資”,兩個市場循環的本質區別就是投資市場缺乏消費這個主要環節。爲什麽原材料價格和工業品出廠價格居高不下,而CPI却一直低位徘徊,原因就在於兩個內需市場需求情况不一致:投資市場過熱,而消費市場則增速一直遠遠落後于投資,甚至受到了投資擠出效應的影響。

  其次,資産價格問題在CPI中也沒有直接的反映。在這裡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奧地利學派對美國經濟大蕭條的經典論述:當儲蓄資金增加,商人就會對“更爲長期的生産過程”進行投資,特別是那些遠離消費者的生産領域和資本市場。通貨膨脹時期,其特徵是貨幣供給量的增大和不當投資的增多;當信貸擴張停止,同時人們發現了明顯的不當投資,危機就到來了。顯而易見,這裡的不當投資不僅是指對生産資料和原材料生産領域的投資,而且包括對股票、房地産等資本市場的投資。當前,外匯儲備的大量增加通過結匯大量的轉化爲貨幣供應,由於存款利息較低,再加上部分行業存在嚴重的産能過剩導致市場投資機會的相對缺乏,這部分資金大量涌向了房地産和股票市場。造成經濟大蕭條的原因正是不當投資過度,這種過度維持到一定水平,最終的消費無法承接巨大産能所釋放的巨大供給,由於供求關係的改變,不當投資領域價格下滑,資金鏈斷裂,經濟衰退就開始了。

  文章指出,令人遺憾的是,許多經濟學家一個很大的失誤是把CPI作爲判斷投資率高低的重要標準。由於從數量關係上對最優投資率進行證實和證僞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此直到現在,學界主流的判斷標準一直是一種很籠統的說法:如果在某個特定的投資率下經濟能以較快速度增長,又未發生較高通貨膨脹,那麽這個投資率就是合意投資率。按照這種觀點,我們可以很容易得出在1%左右的CPI增速下,即使是30%以上的投資也可以被看作是“既快又好”。

  文章認爲,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充斥著大量的不當投資,包括部分生産資料和原材料領域投資的嚴重過剩、房地産價格的虛高以及股票市場的虛火,很明顯,這些因素光看CPI是看不出來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