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全方位合作關乎中非人民福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1-05 12:10:15  


  中評社香港11月5日電/《新京報》今天發表題為“全方位合作關乎中非人民福祉”的社論,指出48位非洲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國際組織代表齊聚北京,參加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的首腦峰會。11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接見各國元首時提出8項援非措施,內容涉及推動中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發展,促進中非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的合作。這個目標是美好的,它的實現取决于中非雙方在三個層面的努力與合作。

  社論指出,首先,要努力推動對現有國際政治秩序的改革,建立和完善更加尊重發展中國家和提升發展中國家影響力的國際政治新秩序。建立在二戰後國際關係基礎上的現有國際秩序,基本解决了戰爭與和平這樣的根本問題,奠定了二戰後各國政治主權的合法性,也保護和延伸了人類發展的需求。但是同時,國家權力和地位不平等的現實不但沒有解决,反而愈加嚴重。發展中國家的基本權利被忽視,話語權缺失的現象普遍存在。
  
  社論分析,事實上,歷史上的不結盟運動,南南合作已經爲改善國際政治秩序,創造了實踐可能性和輿論基礎。但是,這些合作尚未實現國際政治秩序的改善,冷戰結束後,權力的再次分化和集中使得這種改善更爲迫切。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在國際政治秩序中的地位逐漸提高。但是,中國對這段艱難的歷史感同身受,也仍然身處發展中國家行列。因此,中國仍然會將第三世界國家關係,視爲最重要的三大關係之一。中非合作仍然是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中非之間都有義務和責任彼此幫助。
  
  其次,强化全球化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身份認同,保護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權利。中非同處發展中國家陣營。在這個全球化的今天,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著現代化焦慮。一方面,我們渴望通過實現現代化,來進入全球的話語群體,引導發展潮流;另一方面,我們又爲現代化給發展中國家造成的環境、疾病、貧富差距等問題而充滿擔憂。
  
  而經濟身份認同比政治身份認同更爲困難。政治身份認同可以通過血緣、種族、地緣政治和歷史因素來完成,但是,全球化時代的經濟身份認同,則不僅要通過發展階段,還要通過在全球的經濟角色來扮演。在這個方面,中非之間平等、互利的合作態度就成爲了關鍵。中國的經濟獲得發展,GDP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也仍有許多不發達領域。即便如此,中國還是體現了中國和非洲在經濟身份認同上的互相扶持。
  
  再次,發展中非之間的社會、文化等全方位合作,探索國際公共領域合作的典型模式。此次中非合作論壇前,《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就提出要建立全方位的合作模式,它除了傳統政治、經濟領域,更加重視社會和文化的建設,尤其是人力資源和教育合作、科技合作、文化交流,醫療衛生、新聞合作、行政合作、减灾防灾和人道主義援助等。
  
  社論表示,中非全方位合作能否建立,不但關係到中非人民的福祉,更關係到在未來較長的歷史時期中,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的外交政策能否爲國際社會所接受,發展中國家能否獨立跳出現代化陷阱和全球化邊緣,平等互利的新型合作模式,能否成爲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體系裏,獲得利益和捍衛權利的基本方法。
  
  中非合作論壇僅僅只是調整和改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開端。現在,48位非洲國家的元首、政府首腦及國際組織代表,已經歡聚北京。至于中非之間的感情今後能發展到什麽程度,還要看今後雙方領導人尤其是公民之間能够“走動”到什麽程度。毫無疑問的是,未來的中非關係史將會忠實記錄此次中非論壇創造的政治共識、經濟流動和社會文化合作,但仍然留下空白的成果頁,等待著人民去書寫。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