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金庸小說與歷史真相:天竺高僧在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1-29 17:05:20  



  ●譯經累、思鄉苦,唐代天竺僧很鬱悶

  到了唐朝,從天竺到中土的僧人更多了。唐中宗初年,天竺高僧般剌密諦秘密把《楞嚴經》偷運到中國。據說印度很珍視《楞嚴經》,禁止外傳他國。但般剌密諦不僅將它偷運到中國,還將它翻譯成了中文。

  另外,這位高僧還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把少林寺的《易筋經》譯成了中文。原來達摩留下的兩部經書都是用梵文寫的。《洗髓經》由精通梵文的二祖慧可翻譯成中文,但武學寶典《易筋經》卻一直難以翻譯。中宗初年,攜帶《易筋經》的少林僧人在峨眉山巧遇這位天竺高僧,在他的大力幫助下,這部當世無雙的武學奇書才有了中文版。

  其實,唐朝時,來華的天竺高僧絕大多數都做這種譯經工作,他們或介紹傳譯中國未流行的佛經,或重新根據梵本翻譯舊有的經典。為適應譯經活動的需要,唐朝甚至在一些名刹廣設譯場,設官分職,使其各有所司。

  為了來中國傳經,天竺僧人在荒漠中孑然獨行,往返一次幾乎要耗盡一生的年華。而來華之後,又要長年累月地艱苦譯經,心情之苦悶可想而知。當時就有詩描述說:“空林衰病臥多時,白髮從成數寸絲。西行卻過流沙日,枕上寥寥心獨知。”充分反映了天竺僧異鄉染疾的幽苦情狀和思念鄉土的孤寂心懷。

  唐代來華的天竺僧大約為30人,明確記載下落者12人,其中只有4人返回了故鄉,其他8人則鬱鬱而終,長眠在中土大唐。他們的譯經活動大大推動了天竺與唐朝的文化交流。

  ●傳教兼治病,天竺醫僧名留史冊

  現在看來,來華的天竺高僧大都具有傳奇色彩,有的則被神話了。這大概與人們對異域文化的崇拜心理有關,也和這些天竺僧在華期間行善積德、給人們留下了良好印象有關。

  與金庸小說中的描述一樣,來華的天竺高僧精通醫學是確有其事。宗教往往對醫學予以不同程度的重視,佛教亦不例外。有人甚至認為,印度醫藥學就包含在佛學體系之內。印度的一代醫王耆婆最後也皈依了佛教。

  作為“借醫弘道”的手段,醫學對佛教在華的早期傳播事業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史料中常常有“胡僧”(天竺僧人占多數)的行醫記載,他們實際上就是小說中一燈大師的師弟天竺胡僧的原型。需要指出的是,印度佛教醫學擅長藥草知識和外科手術。因此,小說中天竺胡僧能想到用草藥醫治情花之毒並最終找到斷腸草,也是合情合理的。

  毫無疑問,金庸是借用了天竺高僧到中國的記載,豐富和充實了他的武俠小說內容。不過,要說到小說中的具體人物,只能是金庸大師天馬行空的臆造罷了。(來源:環球時報)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