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接班危機的深層次原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6 07:00:14  


  無論是民營企業還是跨國公司,成功交班者比比皆是。不少企業交給後輩之後,煥發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譬如知名跨國公司IBM,譬如中國的優秀民企方太集團、萬象集團等等。 

  但是,由於企業的交接班問題解决不好,創業者最終被迫將企業賣掉,甚至使企業分崩離析者也不乏其例。那麽,除了前面說到的有些子女由於種種原因不願接班,或者能力實在不濟接不了班之外,導致這麽多民營企業産生接班危機還有哪些深層次的原因?

  老闆的集權情結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儲小平先生認爲,中國許多老闆有一種很强的集權情結,有些人甚至有所謂的“帝王情結”,對於與別人分享所有權和控制權在心理上準備不足,即便這個“別人”,就是自己的親生兒子。當把企業交給子女後,有些創業老闆仍然事無巨細,處處插手,使子女在企業中的權威無法樹立,才能也無法得到有效發揮。這種作法導致的直接結果是,企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都集中于創業老闆一身,企業的管理鏈條很短,子女不能成功接班。

  有些創業者除了對自己的家人和幾位創業元老能够信任之外,對其他人統統抱著懷疑的態度。這樣一來,想吸引優秀的經理人加盟就很困難。“如何拋開這種集權情結,是值得很多創業者思考的問題。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通過一種有效的機制來降低控制權轉移的風險,增加控制權轉移的收益?如果這兩個問題解决好了,企業的代際傳承問題就會簡單得多。”儲小平說。

  對接班問題缺乏長遠規劃

  衆所週知,企業接班人的傳承不僅僅是位子的傳遞問題,也是企業文化及管理模式的傳遞。因此,接班人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國外很多家族企業當家人一上台就會開始著手培養下一代的繼承計劃:著名的GE公司對接班人的培養和選擇也是個長期的過程;李嘉誠在兩個兒子七八歲的時候,就讓他們參加董事會,有意識地培養他們對企業經營的興趣,熏陶他們的管理意識,爲接班問題早做準備。

  但是,中國的許多民營企業家對這個問題還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在採訪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企業家認爲自己的孩子還在讀書,就開始考慮接班人的事情爲時太早。實際上,培養接班人祗有太遲沒有太早。早幾年,曾出現過著名企業家突發急病去世,因爲來不及培養子女,或者沒有明確安排,導致子女間出現分歧甚至矛盾,企業逐漸衰敗的事情。這種在代際傳承中臨時抱佛脚的做法,也是不少企業在選接班人上出問題的重要原因。

  權杖交接中的動蕩

  當然,創業者與子女進行權杖交接時出現問題,與接班人也有很大的關係。即便是父子,他們的經營理念、戰略選擇、用人方略,可能都會有很大的區別。有些時候,父親覺得該重用的人,兒子覺得幷不適合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父親對創業元老們安排和處理的辦法,往往也與兒子大相徑庭。創業者對跟著自己打過天下的人非常有感情,即便已經跟不上企業發展的步伐,想動動這些人都很難,但兒子可能祗會從企業經營有利的方面來考慮問題。這樣一來,在權杖交接過程中,企業內部就會形成一個較大的變動,比如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競爭理念、用人方略、組織架構,以及企業內部的一些規章制度等等,都可能會有一些變化。這些變化有可能會對企業有好的促進作用,但也有可能對企業長期形成的優秀文化、核心能力等造成重創。

  “作爲一個新的接班人,要意識到自己肩上擔子的沉重,要對自己接班的風險有心理準備。更重要的是,還要能够體諒創業老闆的辛勞。一上台,把父輩的做法都否定了,這也是不合適的。所以,創業者和繼任者之間都有個心理適應的過程。”儲小平說。

  職業經理人市場的不規範

  中國的職業經理人市場還很不規範,這是一個衆人皆知的事實。也正是基於此,如果子女接不了班,有些創業者就會爲接班問題而苦惱,感到無所適從。在許多民營企業家看來,將企業傳給外來的經理人,風險非常大。一方面,目前國內對職業經理人隊伍的誠信度、職業化程度等問題,還有頗多置疑。另一方面,這些中小型民營企業絕大多數沒有上市,沒有成爲公衆公司,很難通過控制權的受讓獲得穩定的經濟收益。“在西方國家,企業主可以通過上市不斷地稀釋股權。當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資産交給養老基金、保險基金或者專門的投資基金來管理,自己不用操心。西方國家能做到兩權分離,關鍵在於其控制權是一個可交易的市場。企業所有者可以通過控制權的轉讓,獲得穩定的甚至更多的股權收益。這是我們國家未上市的民營企業根本無法解决的問題。”儲小平教授說。

  長期受接班問題困擾的企業,一個典型的特徵就是長不大。因爲創業者在企業人力資本的吸納和整合上,尤其是在管理團隊的建設上很難實現突破。這種企業很難通過人力資本的有效積聚來拓展企業的邊界,提昇企業的整體素質。

  “接班問題解决不好,對企業的傷害非常大。我覺得創業者應該有這樣一種胸懷:他一定要認識到,企業最終不是自己的,也不是家族的,而是國家的,不管你是什麽人,祗要真正有能力就可以接班。美國的企業界就是如此。我相信中國的企業慢慢也會這樣,儘管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儘管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慢慢規範。”廣州博創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康建說。

  來源: 《經理人》 作者: 曾立平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