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馬英九的兩岸觀與○八契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6 16:55:35  



  台灣共識

  泛藍核心佔全台比例不出百分之十五,馬英九當然知道單憑之絕難成事。是以他之前曾搭配李登輝喊出「新台灣人」的口號,迄今仍不若連宋,未和李決裂;馬一貫「溫良恭儉讓」的素養有以致之,他不能輕忽對待台灣「在地化」發展大勢的現實考慮亦有以致之。說到馬李關係,有謂二人今後未必毫無再度合作的空間,甚至有種逆向可能:即是假如李還在台灣政壇佔有一席舞台,又假如兩岸關係全面交惡,則馬個人意識中的「民主反共」元素和李的「台獨」元素在抗拒大陸的方面或未嘗不無可通之處。當然,倘若馬、李之間真有直、間接合流的狀況發生,那將是馬大李小,與李當權時比較,誠此一時、彼一時也,應是馬收編李。李當年臣服蔣經國至今始終未有悔言,今後未嘗不可在某種意義及在一定程度上臣服於可堪稱是蔣經國隔代真正接班人的馬。

  馬英九雖不得不順應台灣本土化的島內大環境,然而同時也一直高喊「反台獨」,因這在他是既合心意又最穩當的做法;即便當前泛綠之主政者阿扁亦不得不承認台獨之不可行性,始終須說要行「新中間路線」。深綠死硬分子,一如深藍死忠派,都還祗是兩頭之小數,不足左右大局。

  也正因此,「中華民國論」成為當前台灣主要陣營間的共識或最大公約數。但馬英九所代表的泛藍和民進黨當權派所代表的泛綠在就「中華民國」之認同上顯然各有不同的理由,前者是一脈相傳「中華民國」,捨此別無它擇;而後者則祗是階段性地運用「中華民國」,有隨時伺機將其「正名」之心乃路人皆知。

  因此,祗要兩岸不統不獨的僵局一日不破,泛藍、泛綠各自維持「中華民國」現狀的基本立足點並無太大實際差別。至於馬英九和大陸方面能如何具體互動,或能有多少發揮的空間則得另當別論,而且很大程度端視北京當局對台政策之拿捏和取捨。

  北京關鍵

  毫無疑問,大陸一方自然寧願見到泛藍勝過泛綠。因此,北京當局如何做球、泛藍如何接球,不管是否可稱之為新的「國共合作」也罷,確是○八年之前兩岸關係最值得觀察的發展。

  眾見胡錦濤主政後凡事以務實為先,對台政策也展現了空前的開創氣勢。連、宋、郁等泛藍「大老」相繼北京歸去來兮之後,北京當局如何收取成果、繼續和馬英九這位新世代的泛藍「集大成」者齊將兩岸關係推向更上層樓?這未嘗不是值得推敲的課題。

  和前述三位泛藍「大老」有別,馬英九長年公開表態同情「六四」、「法輪功」,以及反對「一國兩制」、「反分裂法」,雖或有其特定對象和特殊用意,甚或祗是他「成於內、形於外」的自然流露、無刻意的針對性,卻都是非常不顧及北京當局顏面的做法。所幸北京當局已宣示了祗要承認「一中」、其它既往不咎的原則,這特別適用於馬英九的情形,但往後又如何呢?能期待馬英九在這些爭議上有所根本轉化嗎?這的確都是在馬當上黨主席之後,國共兩黨交往時或會立即呈現的難題。

  正因馬英九有深潛的「大中國意識」,他一方面反台獨、另方面也才會對大陸內部事務「說三道四」,誠足令北京當局既喜又憂。

  北京當局最高招還是應展現以大局為重的胸襟,超越這些以前和以後都會常聽到的爭拗,期盼或進而設法積極促使馬英九在就新任之後,較能從務實的角度對待這些問題,體認「一國兩制」脈絡中之「兩制」精神。鄧小平說過的「河水不犯井水」,確是在當今歷史條件下的兩岸之間正確的相待之道,畢竟解決兩岸問題非必然需要和大陸內部的事務問題掛鈎不可。但有取就應有予,相對的,大陸當局並非不可在「一國」之界定上明確呈現更大彈性,以包容台灣包括馬英九所代表之泛藍在內的各方面之期求有自己一定主權的願望,亦為「兩制」提供更為名正言順的基礎,也才更有條件消弭馬英九的這類勢必會負面影響兩岸關係的爭議於無形。

  如此「存異」之後,「求同」便可隨至。胡錦濤主政後的對台工作重心已由較難的「促統」轉至較易的「反獨」,這特別與最可由馬英九代表的所謂「維持現狀」之泛藍主張不謀而合。但「取法乎上得於中」,統獨之間是你消我長,若祗「反獨」而不「促統」,則其力道必有限,其所得局面僅是過渡性的,兩岸關係未必可以真正穩定化。
換言之,兩岸關係若真能改善,「反獨」或「維持現狀」二作法若真能奏效,則量變可以轉成質變,「反獨」便可為「促統」所取代,「維持現狀」為「改良現狀」所取代。按此而論,北京當局和馬英九方面都大有可以更積極進取作為的空間。

  其實「促統」或「改良現狀」這二事做起來並不那麼難,起點正在現成的「九二共識」。或許北京當局業已接受國民黨方面「一中各表」的單邊解釋,但究竟「一中」的實質指涉或內涵是甚麼?不能僅停留在祗有抽象籠統說法的階段,事物總是要發展的。而且,倘若「一中原則」依然含糊不明,又怎樣在與台灣旗幟鮮明之獨派的爭鬥中針鋒相對、徹底取勝?

  馬英九基於他個人的歷史包袱,於「中華民國」之名號勢必更執著,北京當局若無意打開此結,馬在兩岸問題上就無太多迴旋空間。況且「一中原則」的真義若祗指涉有排他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則以馬英九為首的泛藍斷無欣然和平接受的可能,遑論泛綠方面。

  既若此,北京當局要麽正視這問題、澄清「一中」的實質內涵,協同泛藍合力突破兩岸僵局;要麽繼續迴避這問題、徒讓兩岸僵局持續懸而不解,結果是令泛藍難有作為,泛綠便可從中使力,台獨陰影仍將高掛不去,於兩岸關係又有何益。

  趕緊提升「九二高識」的基礎、對「一中原則」提出確實又具可操作性的框架定義,好讓兩岸關係及早脫離混沌局面,這涉及胡溫體制整個對台政策的成敗。馬英九之外省背景在○八年不但不必然敗事,反可成事,而北京當局對台的基本號召之能否更為切實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5年9月號,總第93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